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保

以文学教育唤醒生命感和价值感

时间:2022-04-07 17:17:50 阅读量:192 来源:本网

【文学教育纵横谈】

  编者按

  说到底,教育就是努力解决好一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希望走入社会的每一个人,除了具备基本技能之外,还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高雅的审美品位,以及高尚的精神追求。这就是说,教育需要着重“向内”,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关注人的心灵世界,锻造健康、美丽、高贵的灵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文学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无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本版从今日起开辟“文学教育纵横谈”栏目,刊发系列文章,探讨拓宽文学教育新空间的可能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好的教育,对人的思想与认识形成积极的引导,是一个不断淬炼、稳步提升的过程。

 

 

  “文学即人学”的观念具有普遍的共识。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有着深切的关怀。文学经典深刻洞悉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深入人性的肌理,照亮生命的风景,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以优美的表达、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撞击一代代读者的心灵,激起的回响跨越时空、直达永恒。

  文学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人格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为主,蕴含着对生活、价值取向的思考。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要站在人的立场上,破除功利化思想,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能力;以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目标,追求心灵的鲜活、情感的丰富;在想象和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格调。

  以文学素养为代表的人文素养的缺失,影响人的创造潜力的挖掘

  需要重视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出现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文学教育的地位,从而制约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常态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逐渐演变成为科技化、工业化、经济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教育理念更多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对意义和价值的追问。

  基础教育的教学安排瞄准考试,大学教育看重学分和就业。学生学习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考高分进入大学,再找一个体面、高薪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发展,过于实用地应对社会变化的节奏。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文学教育实际上发挥的是一种协调与平衡的作用。

  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审美品格和人文情怀,丰富学生的个性追求,从而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在“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中,课程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的积累、文化底蕴的培养、情感和价值的认同,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但在实际教学中,文学教育时常被认为只是语文课堂的事。而语文课堂往往将文学教育变为简单而僵化的知识讲授。字、词、句等实用语言训练,生硬的价值标准,枯燥的说教,使情感深厚、意蕴深远、形象生动的作品缺少血肉,文学所固有的生命理想、审美意识、个性想象等都被放逐了。到了大学,文学教育基本上被认为只是中文系、文学院的事。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文学往往保持敬而远之、不闻不问的态度。以文学素养为代表的人文素养的缺失,影响人的创造潜力的挖掘,很难把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

  文学阅读关乎生活体验与心灵享受,是“无用之大用”

  时代进步带动文化转型,蓬勃兴起的大众消费文化使纯文学受到极大冲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边缘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传媒文化”“图像文化”“消费文化”等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阅读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图读懂万物,文学发展及文学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文学阅读出现严重萎缩的现象。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传统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借助感官和图片、微视频等新奇的手段,认知世界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人们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多来自改编的漫画、电视剧、电影等。图像化的改编,促进了文学经典的大众化,但随意篡改、戏说的作品比比皆是。画面镜头取代文字,让阅读者忽略文字本身的意思,而适应了图像的意图,不再受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文化知识的支撑,加速了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文字最终沦为图像的注解,并且消解了文字自身的深度。

  另外,图像和影像具有瞬间流动性特征,以其直观性的魅力填平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全民化、大众化的审美眼光,但降低了文学作品蕴藉的情调和韵味,加剧了文学的审美边缘化。高校开设的课程中,文学类课程因为对就业无用或被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或被泛化取消。

  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懂得文学阅读需要观念和行动上的自觉,文学阅读关乎生活体验与心灵享受,是“无用之大用”。要让学生能充分感受、体味自由自主的文学阅读带来的乐趣,关注文学作品的价值导向和情感立场。学生阶段是人生的起始,是个体生命的萌芽阶段,不可逆转,需要知识的给养,更需要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塑造良好的人文品行,以其健康的心灵、正确的人格、崇高的意志来服务与奉献社会。

  人的心智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理智、审美和伦理是以整体方式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如果缺乏有机的组合和相互的支持与影响,会造成思维方式单一、洞察力衰弱,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无趣状态,在茫然无序的状态下容易丧失判断力。这需要学生能基于自身的信念进行有力的价值判断,信守人性的美好,安住自己的内心,让生命变得智慧而博大。

  好的文学作品如微雨如山峰如海洋,科学、有效的文学教育可以让人拥有更远大的生命追求

  人文素养的培育没有讨巧的办法。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知道多少文学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文学不是简单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而是以文学为媒介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自我的过程。这需要依靠一个完善的系统和坚实的载体——课程体系。文学教育课程开设,着力于学科的整合与关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成长,紧紧围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充分体现文学教育的特点,还要注重学校分类,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欲求和发展需要进行设计融合,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特色课程建设,更好地挖掘教师个性资源,使教师从成绩比较中解放出来,以自己对文学的感悟能力唤起学生对文学的激情。

  文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取代学生的文学阅读实践,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优美诗意的捕捉,极富感染力的讲述,深邃哲理的提炼营造文学教育的氛围。教师不仅要起到增进学生对文章理解的作用,还要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无论是指导性的、发现性的还是思维性的,都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层主题的品味和理解,深刻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性。

  文学教育是教化的过程,在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学的德育和美育两大功能。人文素养与德育相互区别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二者都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德育是人文素养的方向标,文学教育过程中遵守德育原则,在材料的选择上要遵循德育的导向性,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德育因子,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道德教育同时进行。在文学教育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并要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好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一阵微雨,清新可人;还像是一座山峰,巍峨壮丽;也像是一片海洋,广阔无垠。科学、有效的文学教育,可以让人拥有更充实的生命价值、更温润的心灵世界和更远大的生命追求。

  (作者:李 雪,系集美大学教务处处长、师范学院教授)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掌上时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xhtv@163.com

中 国 掌 上 时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2028 by www.zgzs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41973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34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93号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建设研究所
承运单位:讯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10-52192864
咨询热线:010-5219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