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三农

绿道经济如何“活”起来?铜梁60公里产业圈里的民生链

时间:2020-09-25 07:52:11 阅读量:113 来源:华讯头条

(上)

开篇语:

 “想致富,先修路”,这是乡村发展的老经验。

新时代下,“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重庆市铜梁区西郊,60公里的绿道,圈出了生态圈、产业圈、美景圈。

通过“串点成线、连片扩面”,不断成长的绿道经济,搭起了城市资源下乡、农村人才回流的渠道,畅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子。

绿道经济如何“活”起来?这是铜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探索。

今(24)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铜梁60公里产业圈里的民生链》上下篇,从产业、人居环境等方面,深度剖析铜梁的经验做法。

华讯头条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4日讯(记者 李黎)在重庆市铜梁区,西郊绿道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去年3月24日,西郊绿道玄天湖段承接了第二届铜梁马拉松的部分赛段。彼时,差不多是西郊绿道的首秀,距这条乡村道路全线贯通刚刚过去了四天。

有学者称,发令枪之下,鸣枪起跑的不仅是马拉松,还有铜梁的绿道经济。

围绕60公里绿道,铜梁“谋篇布局”,农业新产品、农村新业态顺势涌现。村落、产业、景区围合成一个经济圈。串联起5个乡镇,24个村,130多家农业企业……

绿道被赋予的内涵早已不单是绿色活动空间的衍生。

通“血脉”:城乡融合驶入绿道

在铜梁西郊片区,跟小卖部的售货员、出租车司机、民宿老板说起绿道,无不滔滔不绝,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有炫耀的资本:空壳变产业村,泥泞路变柏油马路,短短两年时间,灰头土脸的村子便焕然一新。

这样的蝶变,源于铜梁对绿道经济的探索。

重庆提出“绿道”概念时间并不长,而这一概念则是以构建以登山步道为主的郊野绿道体系和以城市步行道为主的城市绿道体系。随即,各地绿道建设如火如荼。

铜梁绿道建设虽然起步较晚,却后来居上。

西郊绿道在建设之初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绿道,推动基础设施向郊区和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

这样的定位正好契合铜梁的发展现状。怎样走好走活乡村全面振兴这盘大棋?铜梁区经过了深入调研。

盘活乡村振兴这盘棋,产业是关键。从乡村产业来看,铜梁西郊并不差:

铜梁西郊散布着多个镇街,数十个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乡村旅游景点和景区“比邻而居”,产业业态相近又各有优势。

然而以往,大家都是埋头发展,各自“单打独斗”,并非不想合作,而是缺乏一条“串点成线”的路。

这正是铜梁西郊发展的短板,羊肠小道在巴掌田、鸡窝地间打着转,数十个村子、产业在土路上走着“弯路”。

“挖掘和盘活乡村内部资源,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打通城乡融合的血脉,既是目的,也是路径。”2018年初,打造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出现在铜梁区委书记唐小平的构想里。经过两年建设, 60公里长的铜梁西郊绿道贯通。

这条穿行于青山绿水、涵盖5个镇街24个村(社区)、围合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的绿道公路,将村落、产业、景区连成了一串珍珠。“绿道经济”在铜梁萌芽。

添动能:经济起跑进入“康庄”

成王果业的负责人陈贵虎算得上是西郊绿道上的“老业主”了。

成王果业位于铜梁区巴川街道玉皇村,是一家现代农业果苗培育企业,也是重庆市农业龙头企业。在陈贵虎看来,企业的发展几乎同步于西郊绿道。

绿道没修之前,通往苗圃基地的只有一条1米多宽的土路,落雨就见泥,而且还有“断头路”。

绿道建好,陈贵虎便迎来了企业发展的高光时刻。沿着绿道来苗圃考察,“打卡”的客流激增,当年,成王果业果苗的销售额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约20%;200亩的苗圃基地,也扩展到了 800亩;今年5月,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专家大院”在基地建成……

这样的故事在西郊片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

玉皇村距离铜梁城区仅5公里路程,几年前,这里与周边其它小村庄一样,虽然区位优势明显,但仍以传统农作物为主,由于挣不到钱,原本3000多人的村子仅剩下600多人。

2018年,铜梁将玉皇村纳入乡村振兴示范片,并列为铜梁区第一个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

这一变,村里的闲置土地盘活了。

玉皇村先后发展起以苗木、猕猴桃、淡水鱼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同时村集体利用闲置校舍、集体资金向本村两家农业企业入股,先后创办起农产品加工厂、逍遥山庄游客中心。

目前,村里已引进11家农业企业。仅2019年,全村村民土地入股及第二次分红180余万元,村集体纯利润创收28万元,农户户均增收近2万元。

现在,包括成王果业、荷和原乡、牧堂纯草莓基地等30多个原来分散的产业形成了特色经果、生态水产、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让沿线村民受益不少。

新蓝海:“流量明星”开启2.0时代  

绿道为产业发展带来红利,但铜梁并不满足于此。通过持续推动农区变景区,加上各种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西郊片区满足了游客吃住玩乐购等不同需求,乡村旅游持续火爆,一场由“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的旅游模式逐渐在铜梁西郊明晰。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截至目前,铜梁旅游“打卡地”已吸引超100万人次涌入西郊绿道观光、健身、休闲,带动沿线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铜梁区土桥镇镇长丁真兵深有感受,这几天他有些发愁,愁的是生意太好。绿道成“流量明星”后,游客越来越多。 

以往景区游客主要来自铜梁本地,而今年来自重庆主城、周边区县的游客比比皆是,甚至不乏湖南、四川等外省游客。

丁真兵称,往年七八月旅游旺季,景区停车场上最多同时停上几辆大巴,而今年高峰时,足足有30多辆大巴。

西郊绿道的贯通不仅让各村子融合成一个大旅游景区,也让当地村民搭上乡村旅游的东风。

铜梁区南城街道西来村村支部书记周英德最近几年的工作,和“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西来村以前是典型的“空壳村”,集体经济无收入,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去年,西来村抓住了自己位于西郊片区的地理优势,在绿道沿线布局了1300多亩玫瑰基地,还环河建起了玫瑰岛,并围开发了精品民宿。

如今,乡村“爱情产业”焕发生机,西来村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打卡地,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了90多万元收入结余。

民宿经济延长了乡村游的产业链条。目前,西郊绿道沿线已布置“西郊雅社”系列精品民宿,包括西郊雅社民宿、黄门小筑民宿、月色雅筑民宿、原乡小憩民宿、荷和原乡民宿等。

为了促进旅游业持续复苏,铜梁还推出了西郊花语悠游谷、安居古城、铜梁龙景区一日游等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出台了旅游营销奖励政策,对组团游、自驾游等旅游活动给予奖励。

这些布局,正折射出了铜梁对“绿道经济”的构想——把以往“单打独斗”的产业整合起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铜梁计划打造出一个西郊大景区,变绿道为流动的风景线。而这,也意味着铜梁的绿道经济驶入了2.0时代。

(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24日讯(记者 李黎)西郊示范片,对于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庆林村村民张小平而言,并不是一个能准确理解的名词。

然而,从种地到开副食店,再到做农家乐,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因为绿道得到的改变,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60公里绿道串联的5个镇街的24个村成片推进,正以各自的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迹:

土桥镇六赢村碧波十里,荷花暗香;巴川街道玉皇村果香花艳,游客缤纷;南城街道马滩村风景如画,美丽田园……

这不是什么诗和远方,这就是铜梁人生活的家园。

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玉皇村12社村民的邓时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诗和远方”这个词,当时,邓时民没有想明白这到底是啥意思。

这些年,邓时民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曾出去务过工,也种过地,日子也能将就过。但这种平静的日子却因一条绿道被打破。

打扫卫生、粉刷墙面、栽种植物,去年,村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洗心革面”活动。

邓时民家原本破旧的墙面绘制上了具有乡土气息的壁画,院里种上了鲜花、果树。玉皇村一改曾经的灰头土脸,变得“新派”起来。

环境变美的同时,前来村里的游客变得络绎不绝。

邓时民坐不住了,把自己家重新进行了装修,改造成了民宿。为了“着调”,墙角还摆放了风车、石磨、对窝、石碾等老物件。

改造完成,邓时民打趣道,“管他什么诗和远方,没得我们现在安逸!”

这样的变化也让铜梁区太平镇垣楼村党支部书记周云芬感到新奇。周云芬怎么也没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垣楼村就从一个脏乱差的小山村,蝶变成一个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在周云芬的印象里,以前,垣楼村环境并不理想,村民卫生意识差,房前屋后脏乱差。

“大伙都想通了,不能让绿道表面风光,我们村里的环境也要跟得上才行。” 周云芬说,去年以来,村里发动群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

通过推行周检查、月评比、季奖励的积分制,村民自发在绿道沿线、房前屋后栽种果树和丛生月季、野菊花、旱金莲等多年生开花植物,同时翻新墙面,参与乡村整治人居环境工作。

一个评比活动,整个村都“醒”了过来。

村民们比学赶超,从过去的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推动环境整治从“一阵风”变成“常态化”。

“绿道圈”的蝶变经济

美丽乡村不仅在于美化乡村,更在于弘扬乡风文明,实现内外兼修。

而铜梁正在经历着一场从“内”到“外”的蝶变:

实施“五风”浸润工程;制定村规民约;宣传“中国好人”“重庆好人”等铜梁本土典型;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本村先进人物评选……系列活动在西郊绿道沿线各镇街开展得如火如荼。 

西来村 10 社的方元莉,去年被南城街道评为“好婆婆”。她对媳妇说,“虽然我们不是母女,但是嫁进我家来,就要像自己女儿一样对待。”

土桥镇黄沙村把村规民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融进村民的心里。使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建设相得益彰,实现了由“外在美”向“人文美”提升。

太平镇白云村一社的李中、张思嫣夫妇喜爱摆弄花花草草,他家小院里,二十多种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小院如同一个精致舒心的花园,慕煞许多城里人……

如今,自发扮靓家乡环境,已成为铜梁市民健康生活新时尚。

与此同时,美丽环境也变现了美丽经济。铜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正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的红利不断向“绿道经济圈”聚拢。

目前,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铜梁引进“中央厨房”,建设冷储基地;建设网红直播带货基地;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开垦荒山荒坡5万余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466个,入股农民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全面消除了“空壳村”……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依托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建设,铜梁在绿道沿线合理布局了7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每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设计理念,都与当地的产业相契合。

依托良好环境,铜梁农业正实现“接二连三”。

“新农人”的逐梦舞台

提升乡村生气,绿道只是最初的一环。实施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绿道经济”红火兴起,让曾经在外的陈天龙觉得,乡村产业也能闯出一番天地。在土桥镇六赢村,陈天龙流转了500亩桃树,桃花盛开时“卖风景”,果子成熟时推采摘游。

四通八达的绿道,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城里人打开汽车后备厢,鲜桃经济效益也跟着打开了。

巴川街道玉皇村村民王汝元在外做了40多年石匠,早就在城里买了房,这次回家乡帮忙建设绿道,看到老家建设如火如荼舍不得走了。最近他正忙着修整院坝,准备搬回来住。

“现在和我一样返乡的人越来越多。”王汝元说:“图啥?还不是图家乡日子越变越美,前景越来越好!”

 西郊片区西来村的李关明,女儿女婿在铜梁城区居住,两人一个城市户口一个农村户口,看到村里美丽的环境,当即决定将小孩落户西来村。

“绿道经济圈”的聚合效应得到不断释放。

绿道经济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正在由构想变为现实。

在这个绿道经济圈里,产业、人等各种要素被充分调动起来。圈内一步一景,产业兴、风景美、百姓富。不断延伸的绿道,让人们不仅看到了铜梁在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鲜活实践,同时也看到了当地百姓收获的“稳稳的幸福”。

当前,铜梁也正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发展机遇,以建设铜梁西郊绿道为切入点,做大做强“绿道经济”。

未来,沿线居民的幸福感,也将随着绿道圈的不断完善,从而延伸开来。

89a61b698c53a2ec0ae0e1df901940de.jpg

市民在铜梁西郊绿道散步休闲  唐彬 摄

b1a773ffc9e368aa030eff502cbb02c9.jpg

铜梁西郊绿道  唐彬 摄

305a73f25941afe801645c2239b9e5c1.jpg

铜梁西郊示范片的“绿道经济”一隅 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6efbcbf89e06f31816fa2f152136baf8.jpg

美丽乡村路 张永红摄

7e455dc220fdffa60f0698f900c997e6.jpg

铜梁西郊绿道串起了多个产业基地。郭洪 摄

9e66ee5155e57ea79171045bb4b4fc95.jpg

铜梁西郊绿道,一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景象。唐彬 摄

f2558d0e5ffc41399c732745600e155d.jpg

铜梁西郊绿道猕猴桃基地  郭洪 摄

13367750a9014e4313c0cad9d28fdcac.jpg

铜梁西郊绿道美景 周发乔摄

47e5d399e7abfdf79778897024b63fda.jpg

航拍铜梁西郊绿道。舒富强 摄

f6becad8fba23a4eccbf6727ac027f42.jpg

鲜花簇拥的铜梁西郊绿道的变迁  郭洪摄

讲好全球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掌上时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xhtv@163.com

中 国 掌 上 时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2028 by www.zgzs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41973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34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93号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建设研究所
承运单位:讯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10-52192864
咨询热线:010-5219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