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评论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时间:2020-02-01 10:45:27 阅读量:0 来源:

编者按:省长尹弘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明确了2020年要重点抓好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九个方面的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做好2020年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议精神,我们特约请省社科院有关专家从不同方面进行解读。

  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袁金星

  刚刚闭幕的省两会,“创新”成为热词之一。省长尹弘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66次提到“创新”,在安排今年重点工作之前,特别强调创新的地位,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历史前进的车轮,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

  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意义重大

  “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显了创新在新时代引领河南高质量发展中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决定性。这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掌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洞悉经济发展阶段性与规律性,所作出的战略之举。当前,河南经济正处在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重要关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传统的发展路子已行不通,必须把突破发展瓶颈的着力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可以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传统资源、改变组合方式,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可以放大生产力各要素作用,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和效率;可以更大程度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可以在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突出矛盾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切实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规律使然。

  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注重三方面工作

  当前,河南经济总量已经突破5万亿元大关,资源、环境、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约束越来越紧,加之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已经到了“无创新,则无出路”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河南要由经济大省走向经济强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必须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是强化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坚持创新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结合,让创新带动好协调发展、支持好绿色发展、推动好开放发展、服务好共享发展,从新发展理念的整体联系中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二是强化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创新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面对区域竞争白热化的态势,要坚持创新发展与重大机遇、重大部署相结合,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历史性机遇,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向科技要规律,向创新要力量,以“非对称”赶超赢得区域竞争新优势。三是强化发展环境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创新离不开良好环境,要聚焦环境营造,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科研经费分配、科技创新激励、科研人员管理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提升创新的开放性、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让创新热潮在中原大地充分涌动。

  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抓住关键着力点

  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上,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在关键着力点发力。聚焦关键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要大力引进和转化“硬核科技”,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强化“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推动制造业加速度过“旧力渐弱、新力将生”的交替期。聚焦平台建设,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渠道”。要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我省优势领域,抓好基础研究平台建设、自创区以及高新区等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聚焦人才引进,构筑吸纳人才“强磁场”。要坚持“事业引人、环境留人”导向,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特别是在个人奖补、团队建设、住房保障等方面抓落实、抓兑现,加快形成“顶天立地”的人才队伍。聚焦开放合作,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新共同体。要鼓励企业把握开放大势,并购、合资、参股国内外企业,提高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争取技术规则的制定权和主导权,全面、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刘晓萍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省长尹弘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全省2020年的重点工作,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我省制造业发展的历史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刻理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一定要把制造业搞上去”。尤其纵观国内外区域发展实践,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是区域跨越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支撑。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在制造业。当前,我省制造业在全省GDP中的占比超过37%,仍是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以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保障。另一方面,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点在制造业。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化解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失衡、“脱实向虚”导致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制造业供给与消费结构升级不匹配、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等矛盾,都需要在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上下功夫。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领域。当前,全球制造业进入新一轮技术升级周期,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绿色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重新洗牌。

  准确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变革

  国际竞争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逆全球化思潮负面冲击明显。一方面,发达国家持续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前瞻性布局,多点发力抢占未来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与区域自由贸易并存,逆全球化思潮对制造业的发展方式、产业链布局造成明显的负面冲击。

  区域产业布局发生显著变化,区域发展新战略带动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产能有序转移助推中西部地区绿色崛起。当前,“三群两带”的区域板块梯度衔接协同发展新格局为产业布局调整塑造了清晰的空间形态。与此同时,东部传统产业产能持续有序向西部转移,进一步积蓄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势能。

  产业生态系统发生显著变化,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发展变革,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成为主流。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智能+”推动生产制造模式深刻变革,数据、算力、算法成为新的核心生产要素,平台、场景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产业竞争加速由“龙头+产业链”向“平台+生态圈”转变。

  技术创新路径发生显著变化,跟跑型研发体系亟待变革,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在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的新阶段,跟跑型特征的研发体系难以适应制造业创新新需求,迭代性技术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路径差异日益凸显。

  精准发力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着力强化创新引领。以产业高端化、技术尖端化、质量顶端化为目标,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控制力。聚焦五大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集成创新、迭代创新和服务创新;发力十大新兴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基础材料和先进工艺的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和新装备。

  着力提升企业主体作用。紧扣产业地标,引导企业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核心不断探索新业态、开创新模式。围绕新创业、新研发、新服务提升创新创业生态、集聚高端资源、提供精准服务,多策并举培育一批隐形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切实以提升企业主体作用来推动河南制造业发展“提速超车”。

  着力加快智能制造发展。以推广标杆企业经验和生态构建为重点,选树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改造方案。同时,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制造能力向云端迁移,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的智能制造生态圈。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把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以企业体验为根本检验标准,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施策,实施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提升行动,全力推动全省营商环境一体化。同时,以法治思维来规范经济关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探索建立“制度负面清单”,加快推进政府流程再造,着力提升政府运行效率和服务效率。

  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彭俊杰

  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把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作为今年重点抓好的九大工作之一。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着力补齐城镇化发展短板和不足,以高质量城镇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当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和蓄势崛起的新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潜力,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型城镇化是构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新型城镇化是高质量的经济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城市管理的有机统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对高质量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和融合作用。一方面,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进城、其身份转化为市民的过程,同时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城市消费群体,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协调联动以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都会扩大和催生服务业需求,不断巩固着稳定就业的“容纳器”和“蓄水池”作用,为全省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准确理解我省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艰巨性

  从城镇化总体水平来看,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且是农业人口大省,农业人口基数大,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艰巨。虽然近年来我省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3.2%,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比,差距依然明显。2000—2018年我省城镇化发展平均落后全国1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最高值在2003年,河南与全国的差距为13.33%,最低值在2018年为7.87%,处于全国中下游。从城镇空间格局来看,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郑州、洛阳作为龙头型中心城市,在空间上呈“一主一副”带状布局,且郑洛两地相距较近,郑州主要辐射带动“1+4”郑州大都市区发展,洛阳主要辐射带动豫西北地区的发展,一主一副中心城市对整个省域尤其是豫南大部区域的辐射带动随距离递减,进而导致首位城市在技术扩散、资源再分配、产业再布局等方面的溢出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全省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失衡状态,东南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深入挖掘。

  科学把握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着力点和关键点

  一是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强“龙头”,高水平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深化“1+4”组合型大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拓展郑州大都市区承载发展要素空间。强“带动”,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发挥洛阳高端制造业、特色文旅业辐射带动功能,规划建设洛阳都市圈,与郑州共同打造引领全省及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双引擎”;强“错位”,平顶山、鹤壁、漯河、驻马店等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强“对接”,南阳、信阳、商丘、周口、濮阳、安阳、三门峡、济源等省界城市要积极对接周边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吸纳集聚能力。共同推动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区域性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二是以百城提质为抓手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推进百城提质工程,加强城市产业培育,增强城市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老城区、旧小区生活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居民生活便捷性和舒适度。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三是以县域经济为重点推动城镇化提质增效。积极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支持基础好、层次高的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继续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回归经济”,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对农业转移人口的非农化配置能力。

  四是以生态环境为导向塑造城镇颜值气质。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高起点谋划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防洪减灾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塑造城市发展的颜值气质,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

  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陈明星

  今年全省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统筹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这为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对于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三农”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当前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殊意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坚决补上“三农”领域短板,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事关脱贫质量、小康成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乘势而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河南乡村面比较大,既是发展的短板,也是新的增长点。作为发展广阔的战略空间,乡村将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承载着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和美丽乡愁的新家园。作为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仅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要把乡村振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难得机遇和新优势,努力在破解“三农”问题上闯出新路子、实现新突破。

  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补齐短板决胜农村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2020年将迎来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大考。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河南必须攻下最后的贫困堡垒,把脱贫攻坚的成色做得更足,这就必须持续做好“三农”工作,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补齐农村基础设施、供水保障、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环境等突出短板,让河南人民同全国一道昂首迈进全面小康。

  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统筹衔接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2020年既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节点,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交汇点,作为农业大省,着眼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对标全面小康收官任务,完成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的硬任务,提高“三农”工作实效和水平,对于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对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也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把握当前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必须找准着力点,聚焦发力,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收官、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稳定粮食产能,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谋划实施新一轮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放在整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系统中去配置资源、统筹谋划,坚持把农业生产作为第一车间,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推动五大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要系统推进、不可偏废,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精准扶贫力度,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积极推进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监测和帮扶,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协同推进。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三农”工作始终与改革相随共进,因此,必须用好改革这一重要法宝。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改革,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活力激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力量汇聚起来。

  推进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创业、落户定居,全面融入城市社会。积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在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积极推进下乡、返乡、回乡创业就业,形成双向流动机制,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

  (稿件由省社科院提供)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掌上时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xhtv@163.com

中 国 掌 上 时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2028 by www.zgzs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41973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34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93号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建设研究所
承运单位:讯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10-52192864
咨询热线:010-5219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