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禁止“披麻戴孝”,用力太猛只会过犹不及
10月8日,一则新闻的出现,让原本默默无闻的山西省襄汾县大邓乡赤邓村,一下子站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登上了互联网的热搜榜单。
让这个小村庄瞬间“走红”的原因,是该村党支部、村委会近期发布的一则公告。公告声称:自10月1日起,该村不允许过满月、一周岁生日、六十岁生日、搬家宴请等,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不准送花圈纸扎等,村民若有违反,将对其“道德银行”的星级积分给予降级,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也将不予办理。新闻曝光后,这份要求严苛、措辞严厉的公告,迅速在网上招致了争议与批评。
面对舆论的质疑,大邓乡方面很快就做出了回应,称这一公告发出后不久便被发现存在问题,目前已经撤回,并未实际执行,且乡干部已经赶赴赤邓村,对公告制定、发出经过进行调查。一方面,这起事件的这一结果体现出了大邓乡有关部门的理智与警醒,说明当地政府机关对此类公告的不妥之处有充分的认识,让人们松了一口气,但另一方面,这起事件折射出的问题却也不容小觑——这个问题,就是乡村基层的移风易俗工作与社会大众的社交与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其实,赤邓村党支部、村委会之所以会发出这样一份公告,其动机并不难以理解,那就是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加以打击。在不少地方,对婚丧嫁娶、满月寿宴等事大操大办的风俗习惯,都可谓是影响甚深的社会痼疾。按理说,家里发生红白喜事时操办一番,本是人之常情,但在现实之中,一些地方的红白喜事却变了味,从寄托感情的传统风俗,演变成了铺张浪费、攀比财力、索要礼金的“当代恶俗”。
对此,许多生活在这些地方的普通人一方面不得不承受这种风俗带来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又怕得罪友邻,可谓是典型的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这种情况下,移风易俗的责任重担只能由村党支部、村委会这样的基层组织来承担,也正因如此,全国各地才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村规民约,对这类现象专门加以治理和约束。
然而,良好的初衷,未必就能带来良好的结果。移风易俗,废除弊习,固然是一项重要且极具积极意义的工作,但越是重要的工作,就越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拿捏好发力的度。一旦用力过猛,很有可能过犹不及。
具体而言,这份公告至少犯了三个错误:其一是“一刀切”,并未对大操大办与普通的红白喜事做出区分;其二是对亲情人伦与传统文化缺乏关怀,以至于连“披麻戴孝”都加以禁止;其三则是滥用惩罚,在缺乏法理依据的情况下贸然将村民的个人行为与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挂钩。这种做法幸好得到了及时的制止与纠正,否则一旦付诸实施,不仅无助于改善风俗,反而可能招致反弹,激化矛盾,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某种意义上,这起事件引发的讨论,可以说为全国各地的基层自治组织上了一课。只有更深刻地认识到正确选择工作方法的重要性,才能避免再次落入相同的窘境。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