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评论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38载 为祖国筑牢“绿色长城”

时间:2019-09-30 21:32:39 阅读量:0 来源:

中国网北京9月30日讯(记者胡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我想对祖国母亲说,我们会一代接着一代干,坚守好八步沙林场,筑牢这座‘绿色的长城’”。

“昨天(9月24日),我去北京展览馆参观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十分感慨,看到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非常不容易。我想对祖国母亲说,中国共产党是最伟大的,带领我们老百姓走上了一条富裕宽敞的大道。”

国庆节前夕,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贺中强通过中国网记者向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去祝福,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并祝愿八步沙林场的治沙事业越来越好。

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八步沙林场,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来源:新华视点)

今年8月21日,正在甘肃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察看林场风貌,听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情况汇报和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介绍,还拿起一把开沟犁,参与到治沙劳动中。

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漫地黄沙中显现出片片绿地十分高兴:“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绿色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习近平说,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八步沙林场参观点,曾经这里是一片荒漠。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提起八步沙,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如果不是亲自来到八步沙,你很难想象这里在38年前还是一片荒漠。八步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境内,地理位置处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缘。

过去,这里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严重侵害着周边10多个村庄、2万多亩良田,给当地3万多人民的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干武铁路、省道308线造成了巨大危害。

1981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当地六位老汉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在合同书上摁下红指印,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

38年前,“六老汉”在八步沙林场种下的树,如今枝叶繁茂,已长成参天大树。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郭万刚、程生学、王志鹏陆续接过老汉们的铁锹,成为第二代治沙人。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加入林场,成为第三代治沙人。

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用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展览,(拼接图)中国网记者胡俊 摄

今年3月份,中央宣传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要‘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我们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再立新功!”贺中强说。

“家就是八步沙,林场就是我们家。我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但我从不后悔当初治沙种树的决定。”石银山黝黑的脸上透着坚毅。28年前,时年21岁的石银山接过父亲的铁锹,一头扎进荒漠深处,一把草,一棵树,硬是把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绿洲。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掌上时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xhtv@163.com

中 国 掌 上 时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2028 by www.zgzs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41973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34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93号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建设研究所
承运单位:讯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10-52192864
咨询热线:010-5219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