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如何力压齐鲁千年古城成为山东省会?
今年1月,随着地级市莱芜被并入省会济南,山东省会城市群的概念再度热了起来。同时再次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为何近代经济一直并非山东领头羊的济南,为何能始终维持省会的地位?
济南和莱芜在山东省内的相对位置
如果再往深里看一下,大家会发现山东历史地理领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现代山东各地市的格局,基本上是和古代反着来的。例如山东政治中心原来是淄博,而非现在的济南;古代山东的经济重心在鲁西,而非现在的胶东;青州原本是归为九州之一,现在却沦为县城,以至于在大众的印象中青州市和河北沧州的青县傻傻分不清……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济南为何能成省会?
事实上山东最早的政治中心在临淄一带。姜氏齐国建都于古临淄城,一方面是临淄附近地理条件相对较好,高度恰到好处的丘陵和淄河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生活和防御条件。另一方面是临淄处于齐地中心位置,非常便于控制四方疆域,特别是东方尚未宾服的莱夷。
齐桓公称霸之时,临淄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在中原和西部诸国的视野中,临淄是一个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海鲜和食盐、到处都是能征惯战的技击之士的神奇之地。
当时的济南,还只不过是济水之畔尚未开发的偏僻小城。齐国人习惯于把历下(济南古名)当成扼守西部边境的军城,即历下塞。晋伐齐、秦始皇灭齐,包括秦末汉初韩信攻齐,都是在历下附近越过济水向东进攻。
然而即使军事地位比较重要,济南仍然比不过临淄。不管是诸国混战的春秋战国,还是大一统的秦汉帝国,都城的最大意义在于镇慑四方。位置偏西的历城不符合这一标准,如果把它当作齐地首府,那么先秦数百年辛苦征服的胶东莱夷,恐怕又会开心地划地自守。
这既不利于统治,也不利于经济开发。所以历城才长期被置于次要位置。
历下(济南)和淄博(临淄)在山东省内的相对位置
这种情况直到南北朝时才得以改变。
南北朝刘宋一直和北魏玩儿命死磕,怎奈刘裕死后儿孙们不争气,原先完整收入囊中的山东被北魏吃掉西北一角,防线退缩到济水一线,历城屡屡成为宋魏两军大战之处。县级单位历城,不论是城池建设水平还是战略物资储备,都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战争。故而刘宋将山东西北部割离出来,设置了冀州,以历城为首府。
这是济南第一次同中部的青州对等起来,成为平起平坐的另一政治中心。等到469年,北魏吞并了全部山东半岛,刘宋设置的冀州失去了向西的防御作用,而且和北魏原境内的冀州名字冲突,于是将之改为齐州。名称虽然有所变化,军事作用也进一步弱化,但刘宋留下的政治格局从此定了型,历城摆脱了县级行政区的处境,一跃成为山东西部的政治中心。
40多年后,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曾经造访过济南,对这座新崛起的大城市非常惊叹,并详细记录了诸如大明寺(位于今大明湖畔)、娥英祠、趵突泉等风景名胜。
隋唐两代大一统时,山东中西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更加进步。隋末农民起义时,齐郡城遭到多股起义军围攻,隋末引火者知世郎王薄和疯狂消防员张须陀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显然这种待遇与其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是相匹配的。
尽管如此,济南仍然干不过青州,不论税赋收入还是行政级别,济南都矮青州一头。那么到什么时候才发生本质变化呢?金朝。
金朝拿下北宋的半壁江山后,急于巩固开封以北占领区的形势,在山东一带进行了城市区划的增置。地位相对重要的济南,原本州县机构不多,不敷管理所需。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金朝选中了济南旁边“舟楫走集,地复阜繁”的标竿镇,将其升级为济阳县,以作济南辅弼。事实上这正是济南地位逐渐提高的表现。
金朝以北驭南的政治格局,则是济南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金朝迁都燕京后,南下控制山东、两淮,济南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尽管在行政设置上并没有把济南升格为路一级单位,实际地位却隐然跃居青州之上,开始具备一省都会的样子了。
元朝的继续经营进一步提高了济南的政治地位。四大汉人世侯之一的张氏入驻济南,对战乱后的济南城大加整修,使之越发成为山东最重要的政治城市。元人程矩夫所撰《济南公世德碑》有明确的记载:“修复济南废城,为国雄藩,当东南一面之寄……”
济南的城市规模也在此时超越了青州。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在《济南行记》中估算,“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其大占府城之三”,也就是说济南府城大致周回30里。而同期的青州城,据《齐乘·郡邑·益都路下》载,周回只有20里。
济南的人口密度也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北宋直到元丰七年时(1084年),人口密度仅6户/平方公里,位居山东半岛诸州县第6位。崇宁元年(1102年)跃居第一,是青州地区的两倍速还多,并一直保持到元末。
作为经济重要指标之一的商税额数,也反映出济南地位的上升。元天历年间济南商税额12752锭,益都(青州)只有9477锭,只有济南的74%。
清末时的济南城。资料来源于网络
也就是说,在元朝时山东半岛的经济、政治中心已经从半岛中部转移至西部。故而明朝立国后,于洪武九年(1376年)将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这即是对济南城的认可,更是对上千年山东历史大势的尊重。自此之后,近700年来,济南一直牢牢占据着山东省会之地位,再也没有变化过。
即使清末青烟威等沿海城市崛起,济南的经济地位有所跌落,但因近代铁路运输的兴起,作为津浦路、胶济路的交汇点,济南又经历了一个二次发展的过程。京津对两淮、江南的控制,青烟威对半岛内部乃至山东周边省份的辐射,都要假道于济南这个综合性的枢纽。
也就是说,济南从明清时代单一的政治中心,发展为政治、经济复合的新型大城市,这是近现代济南作为省会的根本价值所在。这与天津的直辖市地位,以及安徽合肥、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等新崛起的省会,实际上是一样的。
胶东渔村之逆袭
201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称,要强化济南、青岛、烟台的核心地位。山东省三强,胶东城市占据二席。青岛、烟台甚至一直力压济南,经济总量分居状元、榜眼。所以坊间传言,济南之所以要“吞并”莱芜,就是要超越烟台稳居老二……
对胶东二市的逆天表现,人们仿佛早就习以为常。然而在清朝以前,胶东在山东其他地市面前只有吃土的份儿。
清末青岛盐场。资料来源于网络
山东的经济重心下迄清朝晚期,始终都在鲁中、西。西汉时山东区域内有93座城市,其中71座处在潍坊以西,以60%的面积聚集了76%的城市。而胶东以40%的面积仅拥有24%的城市。
说胶东是破落小渔村,一点也不为过。
两汉魏晋隋唐时,中央政府在胶东的行政管理也是漫不经心。以隋朝炀帝朝为例,山东西部有济北郡、东郡(跨鲁豫)、东平郡、济阴郡,西北部有平原郡(跨鲁冀)、齐郡、渤海郡(跨鲁冀),中部有鲁郡、彭城郡(跨鲁苏皖)、琅琊郡、高密郡、北海郡。
而广大的胶东半岛,只设置了一个东莱郡……
这种配置如果放到现在,代换成一个包括青岛、烟台、威海的地市级单位,将是一个梦幻般的存在……
雍正皇帝对胶东的管理状态曾经不太放心,专门指示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考察,看是否需要在胶州一带驻扎八旗兵。田文镜亲自到登莱沿海察看后回复说,胶州“系一弹丸小邑,地旷人稀之所”,没有必要再添驻陆兵。
对沿海城市的漠视,实际上是满清政府愚蠢禁海政策的直接体现。
千余年来,胶东地区最著名的,无非是一打海战就出现的登州府,以及人们潜意中一说仙境必然会联想到的蓬莱(这俩地名实际还在一块儿,捂脸……)。那些默默沉睡的黄金海港,一直无人问津地卧在渤海和黄海之滨,直到近代西洋人打开中国国门。
《天津条约》签订场景。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成为山东首个开埠的海港城市。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最初将登州(治所在蓬莱)设为商埠,但因为海港条件不如福山县的烟台口,1861年遂改埠于此。近代烟台港的建设从此开始。
烟台与辽宁营口成为山东与辽东之间商船的主要停泊点,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青岛与大连的兴起之前。后来远洋轮船投入海港使用,1880年,招商局“美利”号轮船春间调来津河驳酒,夏间常穿梭于营口、烟台间,烟台港迅速兴起。
1862年由于贸易的增大,清朝在烟台还设立了东海关,此地一度成为中国北方与朝鲜半岛、沙俄远东地区以及日本的贸易中心。
一旦与贸易接上轨,经济发展就迅速走上高速路。烟台背靠强大的半岛腹地,将源源不断的初级农产品吸引到港区,然后经过加工运往国外。以进出口贸易为骨架,搭配农用品加工,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烟台港辉煌的基本盘。
在时人的眼中,烟台港仿佛每一片海滩都闪着金光。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更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坐上了火箭。
青岛原本是胶州湾的小海口,本名胶澳。清朝于1891年才在此地设防。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自此开启了殖民时代。近代青岛先后经历了1897-1914年德占日期、1914-1922年日占时期。
德占时期的青岛。资料来源于网络
德占时期修建了港口和铁路,德国宣布要将青岛建成“德国的亚洲中心”,并野蛮地宣青岛作为自由港对世界开放。
自家土地让别人为所欲为,说起来真是痛心疾首。但青岛也因此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遇。城市环境、工业基础、贸易体系都基本建立起来,进出口贸易额短短数年跃居北方第三,并迅速取代烟台,成为胶东半岛的龙头老大。
不同于烟台,青岛建立起近代轻工业体系后,迅速获得了半岛内部的强大支持。德国人1904年修建的胶济铁路,将青岛与济南、潍坊、淄博紧密地联接起来。而济南的背后,联接的是整个华北经济腹地。无数的人口和财富汇集于此,强大的经济集聚效应让青岛迅速成为山东省的经济明珠。
1903年时山东半岛通商港口纯进出口贸易,总额共计5278万两,烟台港占了其中72%,青岛只有28%。而到了10年后的1913年,贸易总额达到9081万两,青岛达到了65%!
青岛港口每一片卷起的海浪,仿佛都是金色的。
这两大港口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数千年以山东经济以西部为重心的局面,从此全山东唯胶东马首是瞻。鲁西的农产品销售的畅通与否,鲁中各县区的轻工业产口能否卖的出去,全靠青岛烟台给面子。而山东半岛的经济发展,唯一的晴雨表就是青岛烟台的脸色。
甚至可以说,今天山东省独特的县域经济发达的模式,就是以港口外向型经济主导决定的。
曾经跻身九州,如今沦为县城
当然,山东省域最令人大跌眼镜的,乃是青州的衰落。
《禹贡》中将古中国划分为赫赫有名的九州,分别是冀、青、兖、徐、豫、荆、扬、梁、雍。可见古青州之重要。
当然,最早的青州并不在今天的山东省青州市,所辖范围大的很,一度包括了除鲁西南之外的大半个山东省。
西汉时的大青州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三国志》中那著名的梗,曹操说在青州俘虏了30万黄巾军。很多人不相信,就算以现在青州市的人口(96万人),也变不出来30万军队,曹老板莫不是吹牛的吧。
现在大家应该能明白了,这30万黄巾军,是整个山东省变出来的……
西汉青州地跨三齐,是个巨无霸般的存在,济南、青岛、烟台这些现代强市的前身,都在青州的卵翼下瑟瑟发抖。
但遗憾的是这个大青州和现在青州市并无关系,青州的州治一直在临淄古城。
这种情形直到西晋末年时有所变化。永嘉五年,五胡乱华揭开大幕,前赵将军曹嶷率兵攻陷青州临淄城后,弃之不用,在广县附近另筑一广固城,将州治迁入此城。这就是现代青州市城建之始。
之所以这么考虑,全是从军事上考虑。春秋时齐国都于临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东莱夷人的征服。秦汉以后随着胶东的开发,所谓莱夷已自然融入中原主体族群之中。临淄面临的军事压力往往来自于西面,但该城西面是平坦的原野,不利于防守。曹嶷正是从西面打下的临淄城,对该城的优劣自然洞悉于胸,因而才有了因险设城的举动。
广固城北有尧王山,海拔337米,虽然不高,但在相对平坦的原野上,像是一座天然的瞭望台,为城区提供极佳的防守便利。
广固距离临淄城很近,水土资源、农业技术、交通条件都不相上下,加上山河之险,迅速取代临淄成为山东新的军事中心。
此后,但凡有在山东割据者,都毫不犹豫的以广固为中心。慕容氏最后一个燕国,正是以广固为首都。
东晋义熙六年年刘裕北伐南燕,以南朝鼎盛之武力攻伐气衰力弱的慕容超,本来以为是摧枯拉朽,但围攻广固城却遇到十分顽强的抵抗。晋军整整打了八个多月,才把南燕残兵败将打败。打急了眼的刘裕,不由分说杀了南燕王公大臣三千多人泄愤,之后还把广固城夷为平地,另筑东阳小城以作州治。
南北朝对峙之后,青州的盛衰就紧紧与济南绑在一起,成了反比关系。如上文所述,经过刘宋、拓跋魏一以贯之的努力,济南逐渐崛起于西部,青州的中心地位相应有所削弱。
而随着北朝大州零碎化的趋势,古老的大青州开始退缩为次级行政单位。北魏统一北方后,大青州被分割为青州、齐州、南青州、光州四个州。
隋朝统一后,青州辖境进一步分割,变为北海郡、高密郡两个郡。唐朝又把隋朝的青州一分为二,把临淄附近割离出来单设为淄州。
北宋时青州更加萎缩,除了淄州、青州,东边的潍坊又被割出来设置了潍州。
被分割的稀碎的青州
不断零碎化的现状,背后是青州地位降低的尴尬现实。
论人口,鲁西南的人口密度一直稳居前列。论土地,鲁西北、西南历来都称膏腴,青州并无什么优势。论军事地理和区位,济南在宋元之交完成了反超,位居北方的大帝国将山东视作控制南方的大腿,僻处山东半岛东部的青州越来越淡出视线。
所以即使青州仍然拥有山河之险,但正如跳高运动员的胳膊,再粗也没用。
即便是青州本地人,在编修本地县志,也不得不落寞地承认古青州的衰落。光绪年修《益都县志》云:“山东集长补短,地方千里,言形势者,必以济南为门户,青州为根本。”
谁都知道,所谓的“根本”,只不过是个“祖上也阔过的”说辞……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