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如何用“三个过硬”吸引山东百姓参军抗
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一一五师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山东,与山东抗日武装并肩作战,继樊坝、梁山战斗之后,又在抱犊崮、峨山、阎王鼻子山、文王峪、石河等地多次与日军交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对那些一贯为害群众的地方伪顽势力,如孔庄的杜若堂、白彦的孙鹤龄、天宝山的连德三之流,也给予了严厉的惩罚。
编者按:《湘潮》发表文章《罗荣桓政治工作那些事儿》,文中记述罗荣桓从秋收起义担任党代表起,就与党的政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党代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总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等我军政治工作的各级领导岗位便一直伴随着他光辉的一生。罗荣桓从事政工时间之长、经历政工岗位之多、开创政工方法之新为人称道。他在政工方面的一些鲜活故事也被广为传颂。现对该文摘编如下:
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一一五师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山东,与山东抗日武装并肩作战,继樊坝、梁山战斗之后,又在抱犊崮、峨山、阎王鼻子山、文王峪、石河等地多次与日军交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对那些一贯为害群众的地方伪顽势力,如孔庄的杜若堂、白彦的孙鹤龄、天宝山的连德三之流,也给予了严厉的惩罚。
但是,主力部队屡经战斗,减员很大,补充兵员、壮大主力部队就成为当务之急。但要补充兵力,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鲁西、鲁南地区日伪顽匪势力强大,对群众实行血腥屠杀,老百姓对他们心有余悸,害怕家里有人参军会遭到报复。
大家都感到补充兵力压力大,罗荣桓也是急在心里。10月的一天,在大炉村万家大院里,罗荣桓召集地方和部队干部开会。40多双眼睛焦急地看着他,希望他有锦囊妙计。罗荣桓道起了开场白:“当前,鲁南斗争的局面刚打开,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党的基层组织也残缺不全,地方一时是拿不出兵员来的,怎么办?硬要嘛,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会场上响起一阵短促的耳语声,然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盼着他说下去。罗荣桓沉着地说:“要让群众来参军,我们必须过得硬。一要作风过得硬,对群众要秋毫不犯,消除群众对我们的误解;二要打仗过得硬,要打出我们的气势和声威,让群众认为我们能打仗,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三要组织过得硬,要在地方建立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达到了三个过硬,兵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会后,罗荣桓从主力部队中抽调1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团,分赴滕北、邹东、费南、费北四县边界一带农村,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罗荣桓亲自带队到费南临郯发动群众。
罗荣桓率领的工作团帮群众打扫卫生、挑水、劈柴、理发、看病、割麦。同时,工作团走村串户,张贴标语,与群众拉家常,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八路军的政策,平静的村子里顿时热闹起来。
当群众听说罗荣桓是一一五师政委,也与工作团成员一样风餐露宿时,不禁感动万分,他们连声赞道:“八路军的领导与日军、伪军的头头那真是天壤之别呀!”自此,各种关于八路军的谣言不攻自破,农民到处请部队到村里开展工作。
八路军靠过硬的作风和能力,赢得了群众,补充兵员的条件水到渠成。临(沂)郯(城)苍(山)平原沸腾了,出现了“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兄带弟,儿别娘,父送子,妻送郎,前呼后拥上战场”的可喜局面。仅费南山区,就有近千名青壮年报名参军。新兵员源源不断地补充,确保了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力量生生不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