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毒”为伴 传承千年技艺
拉萨尼木县雪拉藏纸采用剧毒植物狼毒草为原材料,造就了纸品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入水不烂、叠后不留折纹等特点。 图为煮熟并已完全去除硬质表皮后的纤维状狼毒草根部。记者 丹增平措 摄
格桑的父亲次仁多杰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老人正在展示合作社创新藏纸产品——花瓣夹层纸。记者 丹增平措 摄
格桑展示雪拉藏纸传统纸品之一——经文用纸。记者 丹增平措 摄
雪拉藏纸制作工艺繁杂,每一个环节稍不注意就会影响纸张的质量。 图为格桑(中)和社员们正在去除藏纸原材料狼毒草根部的表皮和杂质。记者 丹增平措 摄
在合作社产品展示厅内,社员向前来参观的市民介绍藏纸产品。记者 丹增平措 摄
作为我国造纸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造纸技艺是藏族先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明的。2006年,藏族造纸技艺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具有悠久历史的尼木县雪拉藏纸,以其独特的技艺传承和品质特点被誉为藏纸中的翘楚。在这里,传统手工技艺在一代代传承人中薪火相传,历经千年,匠人们的藏纸制造技艺依旧充满生命的张力。
“雪拉藏纸,遇水不化、千年不腐……”
在尼木县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展示厅内,听到合作社负责人格桑如此“吹捧”藏纸,游客们的脸上露出了质疑的神情。
一张传统工艺制作的雪拉藏纸成品,一支装着普通墨水的钢笔,旁边还放着长方形的透明玻璃盆。在格桑的引导下,游客们纷纷拿笔写字,将纸泡在水中,等待见证“奇迹”。
写有字迹的雪拉藏纸不仅在水中完好无损,任凭在水中反复搓揉,纸上的字迹始终清晰如新。眼前的一幕让游客们不禁赞叹藏纸“遇水不化”的神奇特质。
“西藏各大寺庙和宫殿内保存千余年仍完好无损的文史经典,使用的都是藏族造纸技艺的纸品。千年不腐不是‘神话’!”说起雪拉藏纸的特性,格桑有理有据。
格桑出身雪拉藏纸技艺传承世家,父亲次仁多杰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自己也是拉萨市市级非遗传承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下,自家藏纸生产作坊从雪拉村搬到了县城,成立了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每天前来参观和购买藏纸的游客也多了许多。
对于继承好藏纸技艺的家族重任,格桑心中信心满满。
“毒”特的传统技艺
千百年来,藏纸作为记录西藏历史文化的载体,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根据藏纸浇造原料不同,藏纸分为三大类:以瑞香科植物等矮小灌木树皮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以狼毒草等植物根系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以废纸为原料的再造纸工艺。尼木雪拉藏纸便属于第二类。
尼木雪拉藏纸,采用稀少的剧毒植物——狼毒草为原材料,狼毒草采摘后需要5至10年才能重新生长,因此当地藏纸的产量较低、产品稀缺。作为雪拉藏纸的主要产地,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一直有不少家庭以制作藏纸为生,格桑的家庭就是其中之一。
自从成立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后,格桑一家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制作藏纸工作中。除了给观光游客展示藏纸产品外,格桑每天都会和社员们一同参与藏纸制作的每一道工序。
记者来到合作社时,格桑刚完成一批游客的接待任务,继续回到院子里,把煮熟并削掉硬质表皮的狼毒草根部放在蓝布上,细致地进行第二次去除杂质的工序。
格桑说,雪拉藏纸正因使用狼毒草为原料,才造就了千年不腐,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入水不烂、叠后不留折纹等特点。这不仅是旧西藏地方政府公文指定用纸,直到现在也是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管理处文物修复的专用纸张。
作为西藏三大藏纸之一的尼木雪拉藏纸,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冲击,一度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虽然我们家世代以藏纸制造技艺为生,但是现代工业下的纸张品类多、产量高,如果再靠造纸为生,那家庭收入肯定要减少!”格桑的话语道出了造纸匠人的现实尴尬。
其实,早些年,农闲时格桑在村里是以当木匠为主业,当时也没有继承家族手艺的愿想。“在我们村里,男人都是要有一技之长的。父亲那个年代,制作藏纸是有市场需求的,主要供给官家用于公文写作。而我们这个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改变了生活,藏纸的需求已经很低了。”
格桑说,迫于生计难题,自己转行做起了木匠。“最关键的是藏纸的生产制作只能手工完成,产量太低、成本太高。但做木匠活,就完全可以依靠机器完成作业,产量提高了,成本下降了,收入自然就高。”格桑如是说。
说到过去继承藏纸制作技艺的窘境,坐在格桑一旁的巴桑老人也“抱怨”不少。“别说过去怎么困难了,我觉得现在也轻松不到哪儿去……”巴桑老人一边削着狼毒草根部表皮,一边大声说道。
“别看我现在手上的狼毒草已经煮熟,没有太大的毒性。但每次上山采摘那可是要命的很!”巴桑老人说,虽然自己多年“亲密”接触狼毒草,但狼毒草的毒性依然对皮肤和眼睛会产生刺激,皮肤红肿、眼球刺痛依旧是家常便饭。
说到这里,格桑也默默地点头表示赞同。
坚守是最好的传承
尽管藏纸很“毒”,效益也远没有外出务工挣得多,但这里的人们如今又重拾了“千年技艺”,再次让藏纸“活了起来”。
1988年,自治区档案馆为修复西藏古籍,需要大量藏纸,格桑的父亲次仁多杰制作的雪拉藏纸就完全符合需求。此后,格桑的父亲与档案馆签订了为期18年的藏纸供应合同。
当时,格桑虽然年纪小,而且靠做木匠收入也能满足家庭支出,但看到年迈的父亲坚守家族技艺,格桑心中萌生了回归本行的念头。
雪拉藏纸制作工艺繁杂,要经过采料、泡洗、去皮、蒸煮、研磨、打浆、抄纸、晾晒、揭纸等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技术、体力和耐心,每一个环节稍不注意就会影响纸张的质量。因此,从事多年木匠活的格桑,彻底回归到更为繁重的造纸家业,心中的顾虑和压力显然很多。
“要说如今能够继承好这门祖上传下来的手艺,除了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和努力外,也离不开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格桑说道。
近年来,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对非遗传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资金保障,让像格桑一样继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家庭在生活上和收入上有了保障。而且,随着西藏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外界对藏文化的关注度不减,藏纸这门充满藏族先民智慧的千年技艺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关注,藏纸的销量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受到很多书法家、收藏家的喜爱。
“尽管传承这门技艺有很多艰难的路要走,但每次看到外界对藏纸的喜爱和赞叹,我的心里就很满足,坚持传承藏纸技艺的信念也更坚定。”格桑自豪地说道。
非遗让传承“活起来”
尼木县盛产的吞巴藏香、普松雕刻和雪拉藏纸美名远扬,并称“尼木三绝”。因为这里手艺人众多、传统技艺保留较好,尼木县也素有“拉萨工坊”的美名。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为全国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包括雪拉藏纸在内的尼木县非遗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在有关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格桑的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了3年多,除了父亲和弟弟在这里工作外,合作社还吸纳了9名当地村民学习造纸技艺,其中有6名是贫困户。
虽然现在规模还不算大,但格桑心里很满足:“因为以前尼木县传统造纸业一度萎缩,造纸技艺几乎面临失传,仅有父亲一人还掌握这项技艺。而如今有了上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手艺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掌握了一门技艺的同时,合作社的学员也实现了就近就业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保护专项经费从2008年的20万元逐步提高到现在的每年1200万元。在提高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经费的同时,实现了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翻一番的目标,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至1万元,成为各级传承人特别是贫困传承人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享受相关政策扶持的同时,格桑的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十分注重产品的研发工作。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合作社除了经文专用的长方形藏纸产品外,还研发了不少文创产品。
比如,充满异域特色的花瓣夹层纸、绘有精美图案的壁纸、独具西藏风情的藏纸灯罩以及精致的纯手工藏纸笔记本等等。这里的每件产品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去年,合作社的藏纸销售收入达到了13万元左右。
在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下,格桑等一批当地手艺人有了干事创业的新天地。今后如何把手中的技艺发扬光大,格桑也有自己的考虑:“我家的孩子以后会继承家族传下来的技艺,但他们先得上大学,我相信有文化知识的他们一定能够做得比我们更好。”
(责编: 常邦丽)-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