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加快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寒武纪、第四范式……这里,拥有人工智能企业约400家,专利8000多件,均居全国第一;
百度、京东……这里,聚集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创业投资案例数、金额均居全国第一。
这里,就是北京!
向创新要动能,向科技要动力,首都北京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新经济实现增加值超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2%,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6976亿元,增长9.4%。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北京是如何实施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调整,把过去事实上的经济中心调整为科技创新中心的?让我们踏着春天的脚步一探究竟。
新速度决胜
从寂寂无名到万众瞩目,需要多久?旷视科技只用了不到6年时间。
2011年,3名清华毕业生追逐梦想,成立公司,不断深耕人脸识别技术。2017年美国著名科技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全球50家最聪明公司,旷视位列第11位,在线人脸身份验证平台为超过4亿用户提供验证服务。
北京南五环,泰德制药也已破茧成蝶。
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用于研发创新,专注于生物医药,如今这家制药企业已拥有多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市了我国首个脂微球载体前列地尔注射液、全球首个口服的前列环素衍生物等多个产品。“目前,我们还有30多个在研化学药,4个在研生物药,有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有减轻癌痛的。”泰德制药有关负责人言语间满是自豪。
泰德制药所在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亦庄。从试验区到高新区,这片面积仅占北京0.35%的“弹丸之地”如今已“点石成金”: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41.2亿元,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8%。
什么叫寸土寸金,北京亦庄是个生动的注脚,但并非孤例,北京海淀亦是一个突出代表。2018年,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海淀区生产总值达到6479.5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万美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正成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最耀眼的颜色。纳恩博公司专注于引领智能短交通产品的创新,目前拥有多项机器人领域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自平衡车技术安全及控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格灵深瞳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首款基于人眼工作原理的摄像机,采用独创的像素动态瞬时分配技术,可距离50米实现大场景目标识别……
这样惊人的“创新速度”是怎样炼成的?透过一组数据或可管窥一斑。2018年,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之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位居全国第一;6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8%;英国《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对全球500个城市进行了评价,北京蝉联全球第一。
“必须全方位推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基础研究,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强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在采访中,有专家感慨,曾几何时,首都因其行政地位形成资源虹吸式的集聚,成为“拿来主义”的巨筐;而科技创新中心,则是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催生高科技产业裂变式发展,这对全国其他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都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高精尖”赋能
在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一只灵活的机器人“手臂”甫一亮相,立刻成为镜头追逐的焦点。“这是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天智航董事会秘书邢玉柱向记者介绍。
原来,颈椎椎弓根通道极小,周围密布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难度极大。挑战极限,我国自主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横空出世”,使手术定位精度达到0.8毫米,一举打破脊柱手术机器人的国外垄断,如今已协助医生开展骨科手术数千例。
从跟跑到领跑,逆袭的天智航只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剪影。视线从天智航转移到中关村,蝶变效应同样惊人。
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改革“试验田”作用。经初步统计,488平方公里的中关村示范区汇聚了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5.8万亿元。截至今年2月底,中关村有336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229家,境外上市107家。“这些数字表明中关村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关村高精尖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有效支撑了北京高质量发展。”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
在中关村,创新创业何以形成“涌泉”现象?在这里,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改革不断深入,打破了一个接一个的固有藩篱,推出一个接一个的利好政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此,驻扎在东升科技园的杭州绿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2018年6月,园区负责人到公司调研,得知公司符合海淀区“研发费用补贴政策”,主动联系帮忙申报经费,当年9月绿湾科技就获得了150万元的研发投入补贴。
类似的扶持不是星星点点。没场地,这里有开放、低价的创业咖啡馆;不懂行,这里有创业模式“路演”;无经验,这里有各种类别的创业孵化器;缺资金,这里有瞄着项目的投资人……
瞄准制约创新驱动的难点痛点堵点,北京精准施策:出台5G、医药健康、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方案;门头沟区、石景山区、大兴区配套出台“高精尖19条”“石创10条”“兴十条人才政策”;顺义区推行新项目落地全要素评价,搭建会商平台……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初见成效。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电子信息和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2%和16.2%,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7%。
新中心引领
在地处亦庄的京东方总部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看到,一款透明冰箱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研究:“牛奶热热再喝”“记得多吃水果”“三文鱼的保质期快到了”……液晶显示屏上,各种温馨提示令人称奇。
谁曾想到,如今风光无限的新型显示巨头企业京东方,曾经根本生产不出大尺寸液晶面板。如何破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拿出一系列举措:投融资“实招”减轻资金压力,联动“新招”打通产业链条……
多措并举,2009年京东方在开发区建设国内首条8.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此后在开发区的支持下,美国康宁、住友化学等十多家国际知名上下游企业陆续进驻开发区。厚积薄发,而今京东方在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电视显示屏等应用领域出货量均居全球前列,有力改变了全球显示屏产业竞争格局。
处一隅而观全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既要顺应经济规律,又要积极主动作为、突出重点。对于以高精尖产业发展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开发区来说,选准突破口和主攻点尤为重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说。
不破不立,破而后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努力破除制约创新的顽瘴痼疾,北京率先试水:健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2018年,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第一次参加职称申报,没想到“一举命中”——成功获评正高级工程师。“对在企业的科研人员来说,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孙剑说。
而这仅是个开始,探索与世界接轨的科研管理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举措,出台21个配套细则,下放相关费用管理权限,科研人员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出台《新时代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20条出入境政策和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新政,北京为国际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融得进”创造了政策条件。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吸引集聚了一批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有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5年来,北京各项创新指标突飞猛进,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典范。为实现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北京正向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奔跑。(记者 李力 杨学聪 沈慧 朱轶琳)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