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专家金黎平:誓把“土蛋蛋”变成“金豆
2017年6月份,我国马铃薯圈里被一则新闻刷屏了:马铃薯专家金黎平捐赠50万元,贵州毕节市政府配套50万元,共同成立了“毕节市慈善总会·金黎平·毕节助学基金”,资助毕节地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帮助他们圆上学梦。每每被人问及此事,金黎平总是淡淡地回应:“这是我应该做的,希望有更多人来帮扶。”
一位在实验室里搞研究的科学家,为何会心系数千公里外的贵州山区?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
毕节地处贵州西北部,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市。2002年,金黎平带着任务来这里考察马铃薯生长种植情况,她看到山里的孩子们都是光着脚去上学。“山路泥泞、乱石遍地,孩子们就这样每天赤着脚走十几里的山路,我当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金黎平回忆说。
也许,正是这一次经历,让金黎平的心里从此多了一份挂念,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做点事。
考察中金黎平发现,马铃薯种植区域与我国贫困地区高度重合,而且毕节地区恰好又是贵州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如果发展马铃薯产业,既可以解决贫困地区人们的温饱,还可以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金黎平心中萌生了这一想法。
但是,在调研中她也发现,毕节地区的马铃薯存在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体系不健全和区域规划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限制了马铃薯产业发展。
金黎平深感重任在肩。于是,她带领团队奔波在科研和扶贫第一线,足迹遍布贵州乌蒙山区,通过马铃薯产业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工作站和育种基地以及培养马铃薯人才等多种形式实施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誓把“土蛋蛋”变成“金豆豆”。
在毕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每年3月末是马铃薯播种季节,金黎平总是这个时候出现在威宁的田间地头,和当地百姓一起进行种薯处理、材料分类、地块分区、开沟和播种。
贵州山区,民谚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大家既要克服土地条块散落和不平整的困难,又要抢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播种。同时,为了防止播种时材料混淆,需要加强和百姓沟通,民族地区方言难懂又为交流增加了障碍。
夏天马铃薯花开季节,金黎平也会出现在威宁育种基地的田里,调查记录试验材料的生长情况。秋天马铃薯收获正处多雨季节,为了抢收,起早贪黑更是金黎平的家常便饭。
在马铃薯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的同时,金黎平也非常注重马铃薯农技人员培训和当地马铃薯研究人才的培养。她知道,只有扎根当地的农技人员和科研人员才是永远不走的脱贫攻坚主力军。金黎平为毕节地区培养了第一个马铃薯博士,实现毕节地区中青年一线马铃薯科技人员全部拥有研究生学历。
经过金黎平团队和当地部门多年共同努力,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斐然。毕节市和第一大主产县威宁制定了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培育抗病、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系94份,合作审定了贵州马铃薯新品种中薯20号;在威宁县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示范区3万多亩,示范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30万亩,极大地推动了毕节地区马铃薯品种选育和更新进程。
如今,毕节市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市之一,其中2016年,威宁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69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以上,马铃薯实实在在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金黎平和她的团队。(经济日报记者 常 理)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