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发展产业 精准帮扶
3月19日,长顺县广顺镇来远村村民刘帮和,照常来到位于村里的贵阳万亩蔬菜保供基地劳作。基地里,一片金灿灿的迟菜心长势喜人。
“以前一家人种水稻和玉米,平均每亩地一年的收入只有几百元。现在,每亩地可以得到800元的流转费,在这里干活每天还能拿到80元的工钱,我们两口子一年纯收入有5万元左右。”刘帮和说,现在他已经开上了小轿车,过几年还准备换辆更好的。
地处麻山腹地的长顺县,喀斯特面积占93.9%,石漠化面积占78%,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县。在省会贵阳的持续帮扶下,长顺县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如何让帮扶取得成效?贵阳市因地施策,根据长顺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帮扶措施。
长期以来,贵阳市的蔬菜70%来源于外省。如果在适宜蔬菜生长的长顺建立种植基地,这样既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又能解决贵阳市民买菜难的问题、稳定蔬菜价格,到达双赢的效果。
有了思路,贵阳有关方面立即着手开始相关工作。2018年,贵阳市农投公司联合各方资源,围绕市民“餐桌”的市场需求,选择“短、频、快”的蔬菜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在长顺县打造“贵阳万亩蔬菜保供基地”,通过“流转土地+提供就业”的模式,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贵阳万亩蔬菜保供基地的核心区建在长顺县广顺镇来远村,占地2750亩,将建设1公顷现代育苗棚和1公顷果蔬种植大棚的中以国际农业创新示范园区,配套冷链物流中心、净菜加工车间、农资仓储中心、有机肥厂等,预计今年5月底全面建成。
目前,一期土地流转工作已基本完成。“每亩土地一年可得到800元的流转费,在这里干活可以拿工资,还能学到种植技术,听说今后还会采用‘反租倒包’模式,能挣得更多。”刘帮和说,大伙种下的是全村致富的希望。
基地已于去年11月开始种植蔬菜,面积达800余亩,带动当地43名贫困户就业,目前已有50余万斤迟菜心、白菜苔、西兰花等销往贵阳市农投惠民生鲜超市、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等地。
参与项目的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大海介绍说,基地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水、肥全自动灌溉,并分析贵阳市场需求,做到市场与基地的无缝对接,市场需要什么菜,基地就种什么。
未来,贵阳市还将在长顺县其他具有条件的乡镇建设蔬菜保供基地,计划到2020年建成2万亩蔬菜保供基地,年产蔬菜18万吨,带动全县1320户6000人就业。
位于长顺县南端的代化镇斗省村,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土地贫瘠、土地综合利用率低,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中深度贫困村之一。
如何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产业帮助斗省村村民消除贫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秉持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2018年,贵阳市投资2.5亿元在代化镇建设了生猪养殖扶贫项目,市农投公司投入4800头种猪,在代化镇建成贵阳农投种猪场,交由贵州富之源公司运营,计划年出栏10万头仔猪,并配套建设100个家庭农场。根据项目安排,产出的10万头仔猪将“一年两批”分到100个家庭农场,每个家庭农场负责把1000头仔猪养大,贵州富之源公司负责收购,并销往贵阳市,年收益预计达到18万元,有效带动全镇900名贫困户脱贫。
目前,斗省村已建成9个生猪养殖家庭农场,涉及贫困户81户。“大项目的引入,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激发了大家参与的热情,村民由原来的不理解、不支持逐渐转变为积极参与,由被动接受逐步向主动接受转变。”斗省村村党支部书记黄继昌对全村的脱贫充满了信心。
截至目前,贵阳市除已在长顺县实施代化镇生猪产业扶贫项目、广顺镇蔬菜保供基地项目之外,还实施了长顺县—贵阳市农副产品蔬菜保供基地建设项目、冷水鱼流水池养殖基地建设项目、跨区域城乡“三变”项目、贵州省2018年度金融支农“订单助农贷”项目等帮扶项目,共计投入资金5049.72万元。
本报记者 吴伟剑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