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古装剧服化道的“塑料感”关键在人才
《重耳传奇》剧照,花花绿绿的服装让人难以进入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皓镧传》的道具和背景总有种现代感。
新《倚天屠龙记》则用明朗清丽的市集“还原”乱世。
3月12日,号称耗资四亿、剧本创作历时八年,全明星阵容、超高颜值、大咖云集的《重耳传奇》开播,该剧讲述了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只是开播后,该剧的口碑并不理想,豆瓣短评区成了大型一星现场,批评声集中在该剧的服化道上,“一种廉价的塑料感,一部披着历史外壳的言情偶像剧”。因为服化道的廉价质感遭到观众差评和弃剧的,并不仅仅是《重耳传奇》。回望2019年至今上线的几部大制作古装剧,从《皓镧传》再到《小女花不弃》《招摇》《独孤皇后》《倚天屠龙记》,口碑都不理想,豆瓣评分都不及格;同样地,这几部古装剧的服化道都是备受批评的“重灾区”。电视剧的服化道为何愈发重要,甚至足以决定一部剧的口碑?国产古装剧服化道的问题又出在哪里?
1 服化道决定了口碑的上限
以前谈起影视制作的班底,观众想到的往往是导演、编剧、演员,但一部作品要成功,整个工业流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其中至关重要的,就包括服装、化妆、道具和布景等环节,简称服化道。
服装和化妆不难理解,观众比较陌生的是道具。简单地说,道具是与剧情、人物和影视场景有关联的一切物体的总称。观众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空间和物体,都是道具的一部分。
根据道具在影视剧中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用于环境造型,叫陈设道具,大到古代宫殿、城门、长廊、客栈、桌椅,小到书画、窗帘、幔帐、酒杯、器皿;一种是用于人物造型,也叫戏用道具,比如佩戴的首饰、使用的武器、吃穿用度等。
服化道是视听语言外的实物补充,它其实就是把剧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真实存在的过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空间创造,古装剧最能体现出服化道的水平。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的服饰、妆容、宫殿、器皿;服化道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它带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决定着“典型环境”塑造的成败,也是剧集真实感的关键来源。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历史、艺术、美学有一定的掌握,才能保证服化道符合基本的历史面貌,烘托出剧情所需的艺术氛围,更贴近剧本想传达的信息。
因此,如果说剧本决定了一部剧口碑的下限,那么服化道就决定了它的上限。好的服化道可以为故事添彩,糟糕的服化道则会因为强烈的虚假性让观众瞬间“出戏”。因此真正的电影大师,都非常重视服化道。像沟口健二,虽然只用房间一个角落,但把全部布景都搭好;黑泽明拍电影,要求道具组把柜子内部也要装饰好,因为他要让演员相信这是真的。而那些经典的国产古装剧,像1987年版《红楼梦》《大明王朝1566》《大明宫词》等,服化道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还原度,更是营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和语境。
2 服化道的“塑料感”从何而来?
时下观众愈发注重影视剧的服化道,源于两方面原因。一则,这些年国产优质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加上很多年轻观众深受国外作品影响,于是有了更高的审美水平。另一方面,这与国产影视剧的宣传有关,这些大制作、大IP的古装剧开播前宣传满天飞,什么“几亿投资”“服化道还原历史”“服化道投入可以拍一部电影”等等,种种噱头拉高了观众的预期,观众看剧时自然也尤其注重服化道的细节。
遗憾的是,国产古装剧服化道宣传时常常天花乱坠,但在具体呈现上却让观众不忍直视。比如《重耳传奇》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时期,《皓镧传》是战国-秦朝时期,《独孤皇后》是南北朝-隋朝时期,它们都涉及真实的历史,这也就决定了服化道必须符合最基本的历史真实。
戏剧不必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容不得半点虚构和艺术创作,服化道可以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还原基本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在写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写意。
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李卫当官》等这样的戏说历史剧,虽然细节上有纰漏,但整个风格是符合清朝背景的。但《皓镧传》《独孤皇后》的整个布景虽然号称还原历史,却充斥着浓浓的现代日式家居风。而《重耳传奇》一开始出现了几百年后的“胡服骑射”,这俨然是穿越了历史,其布景和服饰,也是大红大紫大蓝大绿的配色,与同样历史背景的《东周列国·春秋篇》一对比,气质和格调高下立判。
服化道给人塑料花的廉价感,一方面是“假”,明明是历史剧,却出现各种不符历史的元素,活像是架空剧;但哪怕是像《小女花不弃》《招摇》这样的架空剧,也让人觉得“假”。这源于另一方面原因,即“新”。从建筑外景到室内内景,从人物着装到桌面摆设,永远是那么崭新——古代的砖墙上没有任何风吹雨打的痕迹,人来人往的集市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没有哪怕一点点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而像新版《倚天屠龙记》,设定的背景是病入膏肓、民不聊生的元朝末年,但整部剧的风格明朗清丽,丝毫看不出那是乱世。
“新”是因为不用心,不愿意下功夫,反正影城是现成的,从网上淘些仿制品,就可以应付了事。老版《红楼梦》的化妆造型师杨树云说的那种钻研精神缺失了:“我看了多少古代绘画,临摹了多少作品,翻阅了多少史料与资料,吸收了多少姊妹艺术的造型精髓。现在的人,不会也不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热爱欠缺。”
3 亟须服化道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部古装剧的制作成本常常动辄数亿元,为什么如此重要的服化道却充斥着一股浓浓的廉价塑料感?为什么相关从业人员都不愿意下功夫了?
首先,这与之前影视工业普遍存在的“天价片酬”病症有关。
之前多个部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严控明星天价片酬,要将明星的片酬比例控制在总成本的40%以内,超过的要备案并说明情况。为什么要控制在40%的比例?因为一部影视剧不仅只有明星这一环节,还有导演、编剧、摄影、服装、化妆、道具、布景以及特效、宣传等后期诸多环节,明星片酬占比高了,意味着这些环节的投入只能不断压缩。
在过去三四年的IP热和流量热潮中,少数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占据了制作经费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而一旦明星的片酬占比过高,这部剧基本就毁掉了。
服化道的投入能省则省,五毛道具、五毛特效成为常态;服化道等技术工作者不受待见,被当廉价劳动力使用,少数顶尖的人才遭遇被劣币驱逐……整个影视制作陷入了“脑体倒挂”“看明星脸色、为明星打工”的窘境中。随着天价片酬的降温,服化道等方面的预算会越来越充足,这一死结会慢慢解开。
其次,比缺钱更严重的是缺人才,当前整个行业的技术人才处于严重匮乏的状况。
几天前,知名电影导演贾樟柯接受央视《面对面》专访时谈到这一点。贾樟柯说,过去我国每年生产两百多部电影,人才资源是按这个数字配置的,到2018年生产的电影已超1000部,但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能出台政策,增设教育培训机构,对不同专业的电影人才实行多层级的培养机制。
以前张国立、冯小刚、成龙也有过类似呼吁,冯小刚还曾提出办影视工业的蓝翔技校的想法。因为圈内大量的服装师、道具师、灯光师都不是科班毕业,而是来自于同一个乡、同一个村,全靠帮传带,这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出色的道具师,得懂美学、懂艺术、懂历史,甚至还得懂点雕塑、物理等,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但因为目前国内缺乏完整的培养机制,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技术,影视剧中出现服化道年代错乱、穿帮、质感低劣等问题,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古装剧服化道普遍存在的廉价塑料感,虽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改善的,但假若制作方能够在宣传上少些噱头,把更多精力踏踏实实地投入到制作中去,肯下苦功、能吃苦头,还是能够制作出良心作品的,这是观众真正期待的。
□曾于里(剧评人)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