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药现代化奋进者之歌
25年来,他饱受病痛折磨,却以顽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踏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新药研发之路,领衔研制出创新中药——丹参多酚酸盐。他造福了千万病患,自己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了无比热爱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工作岗位上,年仅55岁。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要求。
他是王逸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所党委委员。一位在中药现代化之路上执着奋进的科学家,一位希望“再给我10年,再做出两个新药”的追梦人。
2018年11月,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王逸平同志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学习王逸平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
坚守信仰,十年攻关,造福2000多万名患者
“……从百草园中走来,他日夜寻觅,在药学沃土里耕耘。”正如上海药物所所歌里写的一样,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关系人民健康的新药研发事业。他与宣利江研究员率领团队研发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累计销售额突破250亿元,让2000多万名患者受益,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坚定信念,耕耘药学,科研上精益求精
世界上没有药神,只有把创制新药造福苍生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做药人。“选择了新药研究就是选择了科学长跑”,这是王逸平始终坚持的科研信条。新药研发充满险阻,最终能够推向临床的,不足一成。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王逸平将“做出全球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为己任,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每一个实验。他经常说,做新药没有“孤胆英雄”,几十个研发链条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导致新药的“流产”,从而将新药研发动辄数以亿计的投入“打水漂”。所以,王逸平一切工作都以“做新药、做安全有效的好药”为准则,这一信念成就了他引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至高境界。
不忘初心,甘于奉献,一切都为了做新药好药
“寻找治疗疾病新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上海药物研究所所训在一代代药物所人中传承,成为他们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药物所人,王逸平没有出国留过学,没有那么多光彩夺目的人才“头衔”和“帽子”。但对他而言,只要能做出“全球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其他都可以放弃。王逸平的世界里,有国家、有新药、有团队、有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在追逐新药梦的路上无比执着,在名利物欲的追求中无比淡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奋斗着、奉献着。
抵抗病魔,至死不渝,科研是他最好的“药”
王逸平经常提及自己的“3万天理论”。他说:“多数人的生命最多只有3万天。其中除了吃饭睡觉,真正能用来工作的有效时间只有1万天。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他心中最有意义的事就是新药研发。从30岁到55岁,长达25年时间里,王逸平是在与疾病漫长的斗争中度过的,也是在为解除大众疾病研发新药的艰难探索中度过的。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