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深处护鸟人
驾船巡逻,观测记录,救助受伤水鸟,制止非法捕鸟。在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阳柴湖,从昔日的“捕鸟大王”到现在的护鸟人,张圣元已经在这里度过了15个春秋。
张圣元出生在洪湖阳柴湖村,跟着大人们捕鱼长大。“小时候洪湖特别美,到处是荷花。大大小小的鱼在荷丛游动,各种各样的水鸟飞起来密密麻麻。跟着大人驾船在湖里捕鱼,渴了喝湖水,饿了吃莲蓬,这情景一辈子难忘。”他回忆说。
图为张圣元在监测站观测水鸟。新华网连迅 摄
可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洪湖兴起围网养殖,饵料的大量投放使水质开始变坏。更有渔民使用电打鱼、“迷魂阵”这类灭绝性方法捕鱼,最后水中逐渐无鱼可捕。鱼没了,渔民就开始捕鸟,猎枪、网套、钩子、投毒等方法无所不用。以捕鱼为业的张圣元也加入了捕鸟队伍。他熟悉水鸟习性,下卡子、打铳等捕鸟方法样样精通。因为每次捕获鸟类数量最多,当地人称张圣元为“捕鸟大王”。
2003年的一天,张圣元与村里人像往常一样拿着排铳偷偷去湖里打鸟,被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巡逻队员发现并及时制止。巡逻队员对张圣元罚了款,同时对他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幸亏巡逻队制止了我。不然打死了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我就有可能要坐牢。”回想往事,张圣元仍感后怕。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教育下,张圣元的思想有了转变。“是不能再搞破坏了。洪湖水臭了,鱼没了,鸟也没了,子孙后代怎么办?”
保护区工作人员见张圣元熟悉洪湖情况,家庭也确有困难,便吸纳他为保护区管护人员。自此张圣元住进了洪湖保护区阳柴湖水上监测站,做了一名巡护协管员。
图为张圣元驾船在湖面观测记录水鸟。新华网连迅 摄
每天,张圣元带着望远镜划着小船在湖上巡逻。他观测水鸟的种类数量和生息状态,一一登记在本子上;他靠近芦苇丛里或水草叶上的鸟窝,看看它们是否完好,鸟蛋有没有滚落,幼鸟有没有受伤;他搜索有无可疑的偷猎者,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制止村民和游客的破坏行为;他救助被困或受伤的水鸟,让它们重回大自然。
冬天,经常有鸟儿误入村民布下的养殖围网而被困在里面。因为水浅小船开不进去,张圣元顾不上寒冷,脱了衣服踩着淤泥趟着水过去,把鸟从围网中解救出来。没有受伤的鸟当时就放飞,受伤的鸟他就带回去喂养疗伤。“鸟儿也是懂感情的。”张圣元说,有一次他放飞一只养好伤的水鸟,那鸟绕着他的船飞了几圈又落下来望着他,过了很久才离去。
十几年来,张圣元记了厚厚十几本观测日志,救护落难水鸟100多只,成功孵化、哺养野鸭1000多只。为了做好观测记录,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张圣元专门购买了观鸟手册等书籍,比对书上的图案认识各种鸟类。水雉、须浮鸥、牛背鹭、灰雁、绿头鸭......提起这些熟悉的鸟儿,张圣元两眼发亮,如数家珍。30多种候鸟就像刻在脑子里,他随口能说出一种候鸟的名字、外貌和习性。
图为张圣元记录的观测日志。资料图
“假期回乡的人多,总担心有人趁我不在来捕鸟。”张圣元说,为了鸟儿的安全,十几年来他基本都是在监测站度过,包括节假日和春节。监测站出行不便生活条件简陋,中途有年轻人来了又走了,但张圣元坚持了下来,直至最后只剩他一个人。
在张圣元坚守的同时,国家对洪湖生态保护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从2005年国家开始对洪湖进行抢救性保护,到2017年初洪湖围网全部拆除,12年来洪湖累计拆除围网56.4万亩。2017年,洪湖所有渔民永久性上岸居住,2018年洪湖启动退垸还湖还湿工程,计划3年至5年完全恢复保护区内的天然湿地面积。
图为张圣元小心翼翼地将小雏鸟放回鸟巢。新华网李晓笛 摄
如今,和破坏最严重时候比,洪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监测结果显示,以前洪湖候鸟最少时候只有几千只,现在仅冬候鸟就超过10万只。当前洪湖黄丝草等水生植被达到了18万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莲、野菱恢复近5万亩,濒危野生植物野大豆和粗梗水蕨消失近20年后再现。荷叶田田、水鸟翱翔的美景在洪湖重现。这样的变化让张圣元十分欣慰:“小时候那个美丽的洪湖又回来了。”
洪湖渔民上了岸,张圣元的儿子住进了城里,还承包了几十亩鱼塘,一年收入十几万。担心父亲一个人在监测站生活孤单无人照顾,儿子多次动员张圣元说:“你是60岁的人了,就回来帮我照看鱼塘,不但清闲收入还高。”可是张圣元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岗位。他舍不得这些在身边翻飞的水鸟,舍不得和自己朝夕相伴的小船。
60岁的张圣元已青春不再,头发变得花白,身子开始佝偻,力气大不如前。可是看着正变得越来越好的洪湖,他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很多。“洪湖水呀,浪呀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呀是家乡……”乘船穿行在荷丛中,张圣元采几枝荷花,尝几口莲蓬,开心地唱起了歌。“以前我破坏了洪湖,今天我要尽全力补救回来。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在这里守护这些鸟儿,守护洪湖,守护我的家园。”(连迅 李晓笛)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