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评论

戴维·多德韦尔:中国大学已经如此优秀,为何仍

时间:2019-08-25 08:59:17 阅读量:0 来源:

1973年,当时我还在英格兰的诺里奇市读书。平时我会给外国学生补习英语,并以此来赚取学费。如果我的性格那时能再八卦一些、再俗气一些,我一定会追问我那15名中国学生:“为什么北京的外交部门会把你们送来英国学习英语呢?”

在当时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学已经陷入瘫痪。把有着光明前程的年轻外交官们送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怀抱学习英语?“四人帮”对此一定是不赞成的。中国外交部门的一些人把他们送到英国来,应该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香港-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集团执行董事戴维·多德韦尔2018年8月26日在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刊发文章:《中国大学已经如此优秀,为何仍有大量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现在看来,那不过是个开始,此后中国的留学大军不断壮大,涌向世界各地。据中国媒体引用中国教育部门的数据,仅去年一年,就有超过60万名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奔赴海外求学。目前,已有超过150万名中国留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有半数都在美国,而且这些中国留学生占到了各国在美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中有九成都是自费生,他们每年需要向美国大学缴纳110亿美元学费。

不过,根据许多白宫人士以及参议员的说法,这些中国留学生大部分都是间谍,或者将成为间谍:他们已经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我们暂且把这种充满偏执妄想的观点放在一边,仅从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来看,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为何会有如此大量的中国学生涌向海外?这个事实本身意味着什么?

柯伟林(William Kirby)在哈佛大学担任T. M. Chang中国研究讲席教授,他在哈佛大学最近出版的一本精彩的文集《中国之问——对一个崛起中大国的洞见》(The China Questions - Critical Insights Into a Rising Power)中也提出了上述问题。

柯伟林教授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人有留学海外的传统,尤其是赴美留学,中国人对此有着很深的情节。一个世纪前,“为学生考取美国大学做好预备工作曾是清华大学的建校使命之一”。很难想象,如今已是中国令人敬畏的顶尖高校之一的清华大学曾经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1911年,当时的伊利诺伊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斯(Edmund James)对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总统说:“如果哪个国家能够成功培养当下这代中国年轻人,那么这个国家就将在道德、学术和商业影响力方面获得最大的回报”。当时的美国对华态度与今天华盛顿将北京视为外交安全威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一片混乱,中国精英阶层把自己的子女送往美国学习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众多中国大学已经获得卓越国际声誉的今天,在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已经跻身全球最好大学之列的今天,为什么情况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呢?不久前,中国的大学录取名额还十分有限,那时一些人把目光投向国外还可以理解。可是今天,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已经有3600万名学生在中国各所高校就读,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仅为600万。如今,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和印度之和。

人们最初给出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柯伟林教授指出:“中国家长普遍认为美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更高,而且有着很开放的办学理念”。而其他家长则是出于躲避中国地狱般的高考才做出了送子女留学的决定。去年中国有940万名考生参加了这场全国统一考试。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准备并参加高考是一段令人十分焦虑、痛苦的经历。

中国人对高考的重视是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中国的某些精英高中甚至为此做出了双轨制教学安排: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全以高考为导向,另一部分学生则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柯伟林教授指出:“中国教育制度的优势在国外反而比在中国国内更加受到推崇,他们必修课课时安排得非常多……不过对于突然暴增的毕业生群体来说,找到好工作的确有难度”。

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即便柯伟林教授也从未提出过:为何中国政府会允许如此大量的学生远赴海外留学,而且还允许他们学成之后回到中国从事非常重要的工作呢?难道在国外的经历不会使中国留学生们接触到外国“肮脏”的思想并进而使他们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产生怀疑吗?据统计,在过去40年里,已有520万名中国学生前往国外求学,其中310万名(占总数的60%)已经学成回国。

无论上述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令人感到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美国领导层对中国留学生破坏美国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可能性感到十分焦虑。反观中国领导人,他们似乎对那些可能受到外国思想“污染”的归国留学生十分宽容,甚至允许他们在国家的诸多关键领域担当重任。

下面是《南华早报》读者在本文后的留言,观察者网选取部分翻译如下,仅供参考:

yakhmi:我今年72岁,住在印度,现已从科研岗位上退了下来。我曾多次访问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实验室,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对于在西方接受教育都抱有很高的热情。从1988年到1993年,我访问了加拿大、美国和欧洲,我见到了一些中国留学生,为了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他们学习都非常用功。那些中国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希望完成学业之后回国,他们比印度留学生更恋家。以1988年的加拿大多伦多之行为例。我发现中国学生们喜欢住在一起,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们的英文还不太流利,其二是他们大多在当地没有收入来源,只靠中国政府每月500加元的津贴过活。为了过得节省些,他们就三四个人同住一室而且还一起做饭吃。然而,这对他们是不利的,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失去了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强制性练习英语的机会。不过,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还是成功获得了学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回到了中国。他们回国后以再次以高昂的进取心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他们在工作中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yakhmi:现在回过头来一看,中国政府资助中国学生赴西方留学的政策是一笔很好的投资。与之相比,印度学生大多是在获得所申请大学的奖学金之后才动身的,他们的留学生活靠的就是那些奖学金。与中国政府不同,印度政府并没有向被西方大学录取的印度学生授予奖学金。印度留学生们很少住在一起,这也便于他们更加了解西方社会,减轻思乡之苦,他们中的大部分最后都留在了美国、加拿大或英国。这对于印度来说是人才流失,但还构不成经济上的损失,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找到了好工作,并经常给仍在印度的父母寄钱。在过去的25年里,情况已有所变化,我发现有更多的中国专业人士留在了西方国家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他们能讲流利的英语,也入乡随俗融入了西方社会。不过那些回到中国的人也干得不错,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他们获得了与留在西方的中国人同样的教学科研条件。不仅是中国人,我发现很多做得不错的韩国、台北、新加坡甚至日本的大学教授都曾在美国受过教育。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掌上时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xhtv@163.com

中 国 掌 上 时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2028 by www.zgzs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41973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34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93号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建设研究所
承运单位:讯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10-52192864
咨询热线:010-5219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