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评论

单先生们不在了,评书就要完?

时间:2019-08-25 08:57:34 阅读量:0 来源:

  作者:辛酉生

  单田芳先生去世,他再也不能念过“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为听众朋友们开一部新书了。作为单先生的听众,我遗憾有二,没有机会看一次单先生现场表演,没有机会听单先生唱几句西河大鼓。单田芳是西河大鼓本门,在某次电视访谈节目中,他说,“有机会我给你们唱几句,可好听了。”

  摄影/王晓溪

  摄影/崔峻

  单田芳的观众不仅是曲艺爱好者,他的观众是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人。他的影响也早已超越了一个曲艺名家对社会影响的维度。对他沙哑声音的模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仍在综艺节目中时常见到,仍能引起观众共鸣,说他是有评书以来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位演员也不为过。这几天评论中都在说,有井水处即有单田芳的评书,至今犹是。单先生的评书不知道支撑了多少地县广播电台,养活了多少卖药的电台节目。

  回顾单田芳的艺术生涯,他既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成名最早的评书演员,也不是最早登上电台、电视台的评书演员。上世纪50年代后期,单田芳开始在鞍山茶社说书时,同在辽宁的袁阔成凭借说新书轰动一时,《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让他有了全国影响,是“说新书的带头人”。“文革”之后,单田芳恢复工作再次走进茶社时,同为鞍山曲艺团演员的刘兰芳已凭借广播评书《岳飞传》,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当单田芳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布时,同为辽宁评书演员的田连元,已经通过电视评书《杨家将》,让荧屏前千家万户熟悉了他的形象。似乎单田芳从没占过先机,每每总是晚同行一步,而他却是在评书这条路上走得最成功的一位。

  单田芳艺术上有什么特点?单田芳的评书进入情节快,抓人,使听众或观众快速被他的故事吸引;单田芳的评书通俗、世俗,情感是市民的,道德是老百姓的。他的人物塑造易于被接受;他的表演火爆热烈,矛盾冲突直接,听着过瘾。

  单田芳能书甚多,袍带、短打、新书兼善,《隋唐演义》《白眉大侠》《乱世枭雄》《百年风云》等等在听众中广获好评。他一生录制广播电视评书110部、12000余集,如此高产,在评书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单先生不保守,热爱新事物。结合历史史实,创作红色评书;与企业合作,播讲企业历史评书。接触电视剧,“刀是什么样的刀?金丝大环刀。剑是什么样的剑?闭月羞光剑”,一部《白眉大侠》风行一时。将评书改为动漫、评书结合多媒体,都是单先生的创造。

  但单先生的评书在有的听众眼中也并非尽善尽美。人物雷同、表演不细腻也常被诟病。我最早接触评书时,最喜欢单先生作品,听了过瘾,但年龄日长,他的作品,逐渐对我少了吸引力。

  诚如有的观众所言,单先生的评书,短打、袍带各听一部就行,因为每一部短打书故事都差不多,每一部袍带书故事也都一个样。这有单先生的问题,也有评书本身的问题。评书发展形成袍带、短打两大类,袍带就是闯关夺寨、皇亲作祟、打擂夺印、破阵招亲;短打就是清官受难、盗宝栽赃、淫贼杀人、破山平岛。但在处理人情、细节上演员各出机杼。在每部书细节处理上,单先生偏于雷同。

  表演不细腻,单先生的书多少有“跑梁子”(注:评书术语,只叙述主要情节,缺少人物塑造、结构剪裁)的嫌疑。当然我想这在单先生,可能也是刻意而为,适应广播电视特点,突出主线情节,势必不能如在茶社说书,交代过于细致,甚至一场书多一半是书外书、闲白儿。也有单先生录书过多,不能在一部书上过多打磨的原因。数量上的优势,既成就了单田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单田芳。

  如果说单先生的艺术瑕瑜互见,回到前面的问题,他何以在一众评书演员中取得最大成功?我想可以通过他的一部评书一窥端倪。单田芳晚年出版有自传《言归正传》,并且把这部自传变成一部评书。将自己的自传改为评书,在评书界又是一个绝无仅有。我认为这部书是他晚年最成功的作品。这部书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自传,是一个人在时代巨澜中试图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的展现,也证明只有当时代的洪流和个人努力在同一方向时,人才有成功的可能。同时这部自传是几十年历史的一次微观展示,是一部珍贵的个人史。

  按自传所说,单先生出生在曲艺世家,从小浸润在评书鼓曲中。他本来并不想从事这个行业,励志求学改变门庭。但在青少年时期,因为身体抱恙和家庭变故最终走上曲艺道路。他的曲艺道路是成功的,也是名利双收的,瑞士手表、自行车,这种当年的绝对奢侈品,在单先生都不是仅有一块,只有一辆。为取得更多经济收益,是单干还是服从曲艺团安排,单先生和曲艺团产生矛盾,也为后来的人生低谷埋下伏笔。“文革”中,下放农村劳动几年后的单田芳,为了活下去选择逃走,成为城市中的黑户,以制作水泡花街头贩售为生。“文革”后恢复工作,本来没有电台录书的机会,他经过反复争取,终于走出迈向全面成功的第一步。在全国产生影响后,他带团全国巡演,同时整理评书文本出版发行。作为曲艺团领导,顺风顺水,却毅然提前退休,投入市场怀抱。自己录书出书,成立公司拍电视剧。拉赞助、找投资,评书销不出去,参加活动各处推销。

  不论是评书“四大家”也好,还是“五大家”也好,每位艺术家都出版有传记,其中新时代部分,前传都是奋斗而后成功,成功之后多是走上领导岗位,国内海外慰问演出。而只有单先生的自传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不论走穴、出书、下海、开公司,都是如何贴近市场贴近受众。我想这大约从他早年间为活着而挣扎努力时,就有了认识。他作为曲艺世家子弟,使他在幼时就对市场、观众有天然的敏感。为什么单田芳会是最成功的评书演员?艺术之外,他对市场的主动靠拢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每每一位老先生离去,媒体都要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假使真有一个什么时代,这些老先生大多只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并不是主要参与者,更不是缔造者。单先生不同,如果说有评书好时光的话,他一定是这个时光与时代最重要的缔造者之一。

  是不是单先生离去,评书就消亡了?不会。人总有听故事的需求。评书的存在,基于两个因素,评书演员和“闲人”。评书的连贯性和表演周期相对长,需要有足够长的关注和持续稳定的时间观看表演。晚清民国,城市有资产的闲人可以每天去书馆,上世纪50年代,鞍钢工人下班,不去茶社听单田芳,也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文娱生活。随着人们可选择的休闲方式增多,评书就走进广播电视,成为众多选项之一。

  有人担忧眼下的评书丧失了土壤,论据无外是评书盛况不再,人们没有固定时间听评书。首先,评书为什么要有“盛况”?在一个文化选择多元丰富的时代,为什么要求人人都选择听评书呢?嘻哈这几年火吧?比评书火吧?嘻哈的盛世来了吗?全国听嘻哈的比听评书的人多吗?如果到现在,还会出现全民皆听皆看某一品类的艺术,这才不正常。说没有固定时间听评书,评书就完了,随着音频App的发展,更成了伪命题。事实上,许多评书演员都主动和平台合作,他们的作品都已经能在音频App中下载收听。在网络发达起来的这些年,人们能听到看到更多稀见作品,给了新人更多平台,观众的比较鉴别、欣赏水平都在提高。

  如果说某一天评书完了,那不是观众和社会的原因,只能怪演员们没有超越前人的艺术水准,没有主动贴近观众市场的意识。在这点上,单田芳先生值得所有后辈演员认真学习。做好自己,在文化市场中占好一席地,吃好一碗饭。

  人世沧桑,还需山后练鞭。(辛酉生)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掌上时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xhtv@163.com

中 国 掌 上 时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2028 by www.zgzs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41973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34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93号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建设研究所
承运单位:讯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10-52192864
咨询热线:010-5219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