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林县推进经济林生态产业发展
图为南木林县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 记者 陈林 扎西顿珠 摄
核心提示:
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山东潍坊援藏干部十年如一日,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使荒滩变成绿洲,成就了一段佳话。如今,湘河谷经济林苗木的再次引进、试种成功,既改变了树种单一的尴尬,也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南木林县,一株株绿树在风吹日晒中傲然挺立,与一座座山川遥相呼应,让人不禁惊叹:好一片高原绿洲!
近两年来,山东省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在林业绿化中寻求经济效益,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不仅要绿起来,还要富起来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曾是南木林的真实写照。
经过10年接力,在南木林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山东潍坊援藏干部的帮助指导下,全县干部群众硬是在不长草的荒滩上种上了树木,人工林成活率从最初的5%到如今的95%,彻底扭转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被动局面,在高原建起西藏首个林木生态示范区。
南木林县初步突破了雅江荒滩造林难关,但主要乔木树种仅有藏川杨、柳树、榆树等几个品种,分布零散、经济效益差,每年还需花费较大的管护资金。这些困难导致多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造林绿化投资巨大、却无“造血”功能,不能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内生动力不足,规模造林难以为继。
2016年6月,肩负使命的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初到南木林,就确立了将生态建设放在首位的工作思路。
“如何增强‘造血’功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共赢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领队、南木林县县委常务副书记闫凤林说。
在充分调研后,援藏工作组创造性地提出了引进、种植经济树种,丰富示范区树种,减少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增加经济效益的新发展思路。
就这样,援藏工作组再一次明确工作方向——建设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
把山东品牌引进来,把绿色产业做起来
引进什么样的企业来进行项目建设?经过慎重考虑、多方调研,最终第六批援藏工作组想到了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总资产19亿元,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林业龙头企业”。
2016年10月30日,日喀则市与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进行座谈,就南木林县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成立由山东省援藏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冯继康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推进。
2017年4月,日喀则市国有投资公司与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珠峰金丝达生态林业有限公司”,开始运营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项目一期工程由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投入1600万元,在南木林镇米如村建设经济林1000亩作为试验示范项目,同时援藏资金投入500万元,在艾玛乡德庆村建设300亩经济林苗圃实验项目。
2017年4月17日,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开工,海棠、元宝枫这些以前在高原上几乎见不着的苗木,被栽植到艾玛乡德庆村的土地上,1000多株苗木在春风里迎接着高原的考验和洗礼。
一年过去了,艾玛乡德庆村300亩试验示范基地,海棠、元宝枫、紫叶稠李、平欧榛等美化绿化树种和经济林树种生长良好,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树种引进计划取得初步成功。
潍坊市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委常委、副县长王永刚表示,项目实施将改变树种单一、绿化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绿化现状,带动全县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经济造林转变。下一步,南木林县准备大力发展经济林木产业,推动全县产业发展,以产业壮大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让群众动起来,让腰包鼓起来
“以前都是鹅卵石、沙子,祖祖辈辈都想种树,却连草都不长。如今,树绿了,腰包鼓了,观念也转变了。”艾玛乡德庆村64岁的护林员赤列认为,种树其实是种下希望。
赤列一家9口,有4人做了护林员,吃上了林业饭。
南木林县是日喀则贫困人口大县,贫困人口基数大,达到1.7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0%。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任重道远。
推动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就是打造“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全新产业扶贫新模式,最终形成地方政府、当地群众、企业、援藏工作组共同受益的“多赢”局面。
目前,艾玛乡德庆村300亩试验示范基地基本建成,举办了“脱贫致富靠双手,技能培训进万家”林业技术培训班,对近百名农牧民进行了新品种识别、品种特性介绍以及栽培技术等培训,解决了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在南木林县南木林镇米如村已经完成700亩经济林建设。米如村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闫凤林告诉记者,经济林生态产业建成后,将形成“宜林、宜农、宜牧”的绿色产业体系和综合性生态建设格局,当地群众既有土地流转收益,又有了就业的机会,还有苗圃销售的效益,同时还将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责编: 陈濛濛)-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