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评论

女博士相亲角被嘲?其实是有预谋的行为艺术

时间:2019-08-25 08:30:25 阅读量:0 来源:

  34的海归女博士郭盈光,为了完成她在伦敦艺术大学的毕业,举着给自己做的相亲帖,到上海最有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为自己征婚。

  这项从2015年开始的行为艺术,最后剪成了一段不到五分钟的视频和一组照片,取名为《顺从的幸福》,这个5分钟的视频里挤满了对她的嘲讽。

  比如一位大叔对她年龄的叹息:“这就来晚了。早3年,都排好长的队。”一位老阿姨对她高学历的捉急:“你看她读到硕士,没什么用。女孩子不要读太多书,把自己都耽误了,相当难配!” 有个爷叔把她形容为郊区房:“男的就是银行卡,女的就是房产。长得还行,又没结过婚,这个房型还可以。但是她年纪大了,所以她这个房子在郊区。” 这组作品,不久后在不同国家展出。

  视频截图

  这组作品最终落脚于对相亲角的隐晦嘲讽,对中国式相亲,女性地位等刻板成见的批判。

  但这个通过相亲角、高学历、本人亲在、偷拍,后期剪辑等手法,来呈现对立的主题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议论。一位知乎网友说:“她这部作品既没有给中国观众带来任何有沉淀性的思考,也没有给外国观众带来任何有新鲜感的启迪。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没有转折,没有意外,没有惊喜,没有思考,没有沉淀。而她口中最后对相亲角家长的‘理解’,已然僵硬到了虚伪的程度,在视频中也没有任何镜头语言的体现,如同是小学生作文结尾的强行升华。

  这则作品在国外荣获了不少荣誉

  说到底,这也是探讨相亲角应不应该被贴上标签,应不应该成为一个情绪宣泄口?

  相亲角应该被贴上标签吗?

  红网的张楠之在《如何化解大龄美女相亲被嘲的尴尬》同情了这位女博士,认为相亲角这种对女性的嘲讽需要对婚姻观念的改变——

  “把大龄女青年比作‘郊区房’,嘲笑大龄相亲女士,这种行为很伤人,这种观念也很可怕。不过,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可以预见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行为和观念仍然会存在下去,可能会逐渐式微,但恐怕不会很快消失。”

  “再往前发展,随着新的关于婚姻的社会共识形成,随着传统的对婚姻形成束缚的观念走进历史,随着男女彼此之间更加的独立、平等和互相尊重,相信到时候,保持单身更多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迫不得已的结果,单身生活者感受到的压力和痛苦也会减轻甚至消除。”

  新京报的曾于里在《别把相亲角当成情绪宣泄口》则相反的认为相亲角现象本是极端个例,不必把它上纲上线普遍化了,而郭博士的行为艺术的客观性有待商榷——

  “看完郭博士的采访视频,发现这个调查是‘行为艺术’。因为她的整个调查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偏见甚至编纂色彩,你藏着摄像机偷偷拍摄,仅仅选取符合你要求的素材,最终得出多么耸人听闻的结论都不奇怪。这样的调查不严谨,也不具有普遍性,更近乎‘作秀’。”

  “再看一下郭博士采访所得所悟,本质上也是‘陈词滥调’。去年所谓的‘相亲鄙视链’就在舆论闹得沸沸扬扬,这一次不过是换一个包装,找一个新的传播点——比如‘大龄女青年是郊区房’,重申我们这个社会最引人关注的议题之一:单身大龄未婚青年面临的婚姻难题,他们或者想结婚而不得,或者想单身而不得。于是,一种焦灼情绪就这样蔓延开来了,关于相亲角的挞伐之声再次响起。”

  这篇文章还认为相亲角的“物化”是一种自然选择而已,把我们的衡量标准“世俗化”了,我们没有必要把相亲角当成一个代际婚姻观念冲突的情绪宣泄口——

  “说到底,不少年轻人轻易被相亲角挑起情绪,一方面是相亲角的某些物化方式也在现实生活中横行,这让年轻人承载了过多物质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太多年轻人本身定力不够,对自己的选择没有足够坚持。他们想单身,又畏惧舆论压力,想结婚,又对抗不了现实。相亲角就成了靶子,成了他们焦灼和不满情绪的宣泄口。”

  编辑有话说

  相亲其实是中国社会自然衍生的一种婚姻择偶方式。据国家民政局数据,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跨越2亿,在城市和大龄青年中更为突出。而腾讯问卷的《2016年中国婚恋调查报告》调查发现近三成单身人士被安排相亲。而中国是一个需要“红娘”的社会。儒家几千年的影响造就了中国人含蓄深沉的性格特点,青年人的婚恋范围狭窄,往往超越不了亲戚朋友、同事介绍这样的传统择偶方式。

  数量庞大的剩男、“剩女”群体在城市中流动,缺少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难以接触到合适的择偶资源。集体相亲能够把大量的择偶资源汇集,从而突破了依赖于个人和家庭人际范围的择偶网络(许荣漫 《城市青年集体相亲行为研究》)。可以说,相亲是顺应下来的一种自然的青年婚恋择偶方式而已。

  上海人民公园,家长把征婚信息张贴在雨伞上为子女相亲。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但是,“代际差异和冲突”和“中国式家长”让相亲这种模式饱受争议。而中国青睐的传统的“男大女小”的“择偶坡度”模式,伴随着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中国式相亲”闹剧,相亲在很多人脑海中就不知不觉的“被妖魔化”了。

  南方都市报曾批评奇葩的《中国式相亲》节目

  这位女博士或许也是如此看待,将相亲角的“物化”“歧视女性”作为先行结论去看待。心理学科普作家唐映红对此批评:“年龄是郭博士故意挖的一个坑,利用特异性效应来诱导围观的父母们对年龄来发表看法,然后挑选最极端的比喻用来传播,‘最美郊区房’。结论先行,拣选数据。作为旁观者,当然有理由怀疑郭博士就等这样的极端比喻来达到她事先设定的目标。即通过偷拍反映社会(不是相亲角)对大龄女性的物化和偏见。”

  相亲角作为寻找适婚对象的平台,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不同的代际理念,婚姻理念都是有的。不可否认,在一个崇尚财富和地位的当今社会,家长的问东问西,苦口婆心,出发点也是为了争取孩子幸福最大化,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妥。

  生活中,我们更容易和女神、男神一见钟情,也不过是对“美”的标准的一种看重而已。每个人对理想伴侣的身高外貌学历工作收入家境都是有选择标准的,只是很多人不愿意说出来,因为这样显得太“世俗”。相亲角把这份标准与衡量外化,世俗化表现出来。当观念落后,看重条件的父母与追求自由和感情的儿女产生冲突,中国式相亲就慢慢被患上迫害妄想。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掌上时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xhtv@163.com

中 国 掌 上 时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2028 by www.zgzs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41973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34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93号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建设研究所
承运单位:讯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10-52192864
咨询热线:010-5219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