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标准是大势所趋
麦加 时评作者
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色如何、质量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的成色和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近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标准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大有可为。他表示,下一步,质检部门将提升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以标准水平全面提升引领全面质量发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技术要求,标准不仅关系到公民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国家安全,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管理等全局性“一揽子”事宜。一直以来,在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任度、促进商品流通、维护公平竞争等各方面,标准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正在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中来,这也使得标准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国际标准的转化率整体已达85%以上。近年来,质检总局在12个重点消费品领域,开展了770多项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比对分析,涵盖3800余项技术指标。其中近80%的指标与国际国外基本一致,有部分指标的技术水平高于国际水平。在烟花爆竹、丝绸、中医药、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领域,以及高铁、民用核电、网络通信、特高压交流输电等高技术领域,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在标准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这些成绩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是匹配的,也相得益彰。此前有研究表明,标准化对中国科技的贡献率为2.98%,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16%,对中国综合国力的贡献率为1.5%。相信随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相关的贡献率还会有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标准仍有提升的空间。支树平委员也坦承,部分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事实上,这些年来国家标准在某些方面存在制定速度慢、高技术标准缺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节约标准滞后等不少问题。加快标准化建设,迅速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势所趋,不能有任何延宕。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以及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等政策的发布实施,标准化体系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目前,国家标准委已经发布《2018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质检总局委托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的“中国标准2035”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也已启动,这一系列动作说明,标准化建设正在路上。
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毫无疑问,标准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色如何、质量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的成色和质量。就此而言,加快标准建设,也是应有之义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