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评论

大清挨打时,大清老百姓在干什么?

时间:2020-08-14 16:50:26 阅读量:0 来源: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半年之后,英军开始大举进攻虎门,这里是林则徐销烟之地,是珠江咽喉。尽管清军严密布防,依然一败涂地。

前后4次战斗,英军仅以伤亡数十人的代价,击毙清军1300余人,俘虏1200人,清军主将关天培阵亡,另一名将领祥福被逃跑的自己人踩踏而死……

更令人震惊的是,后来洋人们对这场战斗这样记载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平静地观看自己朝廷军队与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1842年镇江保卫战中,清军水师与英军在长江激战时,岸边大批百姓冒着枪林弹雨聚集围观。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岸上百姓又发出阵阵喝彩声、鼓掌声、尖利的长啸声。他们完全在看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战争,严格说是看一场好戏。

在镇江保卫战中阵亡的满族将领海龄,在战斗时随意处决了许多他认为会叛变的汉人。据镇江人写的《出围城记》记载:“百姓有违言,即是汉奸,吾兵足以杀之。”当时被海龄以“锄奸”名义杀害的所谓“叛徒”甚至有上万人!

这事被道光皇帝知道后,愤怒地说:“海龄查拿汉奸,误杀良民不计其数……”但由于海龄在战斗中阵亡,也就没治他的罪了。

1900年庚子国难。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后,老百姓发现这些洋鬼子并没有烧杀掠夺。于是许多老百姓接受联军雇佣,用独轮车队为八国联军运输粮草进城。

据英军总司令格兰特的日记记载,有天津老百姓给联军送来窖藏的大冰块消暑,一位天津粮商还把自家的豪宅腾出来给联军作为指挥部。

当然,对于格兰特的记载,也不排除有这样一种理解:老百姓怕联军烧杀掠夺,所以先主动慰劳他们,表示不会反抗他们。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竟然有老百姓扶梯帮助联军翻越北京城墙。英军在北京老百姓的引导下,直接抄近道从沙窝门的下水道进城,老百姓则在两边围观。

我们现在有个词“带路党”,大概最早就可以追溯到这里吧。

英国人在多次与大清的战争中,敏锐的意识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老百姓绝不热爱他们的鞑靼统治者,在战争中要尽量少与人民做对。”

所以英国人在战斗中,往往是一边痛揍大清,一边张贴布告安民。

老百姓对朝廷是这样感情,那么深受皇恩的官员又怎样呢?答案是比老百姓还糟糕。

比如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留下的北京官员给联军司令部送了两面大锦旗——“万国咸喜”和“祝效华封”。“万国咸喜”就是喜大普奔、皆大欢喜的意思。“祝效华封”出自《庄子·天地》,是人民为尧帝祝寿的话,意思是祝你多福多贵多子孙。

为什么大清的老百姓和官员会这样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奇观呢?

对此,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已发出这样的疑问。他问身边的中国翻译,翻译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在民族国家未形成之前,这种“民不知有国”的情况其实很正常。老百姓眼中的“国”就是王朝统治者而已,北非现代国家概念。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删稿流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版权声明:掌上时报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xhtv@163.com

中 国 掌 上 时 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20-2028 by www.zgzss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41973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34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93号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诚信建设研究所
承运单位:讯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010-52192864
咨询热线:010-5219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