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头条网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发展安全兼顾,人民幸福安康。《建议》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南大学教授熊思远
一、十九届五中全会:收官“十三五”,规划“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此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征程中先后制定过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
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属长期计划。我国从1953年编制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开始,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五年计划(规划)”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几乎伴随了新中国成长的全过程。
1)曲折探索阶段: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1980年之前,中国共经历了5个“五年计划”(其中包含了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这一时期的五年计划),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计划的“指令性”特别强。期间,“一五计划”完成了“一化三改造”(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及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效十分显著;“二五计划”至“五五计划”尽管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波动,但总体而言都还是推进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体制转型阶段:从“六五”计划到“十五”计划。2006年之前,中国又经历了5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的五年计划具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的“双轨性”特征。期间,“九五计划”提出了2010年远景目标;“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3)“五年规划”阶段:从2006年开始,“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一个“规”字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划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愿景规划与宏观指导。期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经历了“金融风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到“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也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而这一阶段计划的“指导性”特征十分突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根据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即所谓的“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党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和“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仅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而且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到“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1万美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也将全面脱贫,“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可以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就是说,2020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看来,“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5个主要指标及其相应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重点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主要任务也都成效卓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的工作报告,从11个方面总结了一年来中央政治局所做的工作,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战胜了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各种惊涛骇浪,经受住了特别严峻考验,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作的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说明,尤其是其中“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包括:关于所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科学判断;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于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关于坚持系统观念;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和宣布时机,建议稿表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明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是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0月29日下午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的重要讲话,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等等。
据此,《建议》明确指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四五”规划《建议》:步入发展新阶段,遵循新发展理念,布局发展新格局
学习“十四五”规划《建议》,重点把握三个“新”。
一是新发展阶段,这是规划《建议》的根本依据。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深刻洞察,科学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0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之所以能够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准确判断,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思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必须肩负起民主革命的领导任务,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救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历史方位的变化,我们党确立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化三改造”任务,确保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正确标定了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领导人民共同开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二大,我们党得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三大党中央作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分别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战略机遇期”、“新的历史起点”等重大判断。经历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五年,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新判断。
2021年,党中央将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奋斗目标。第一步是“解决温饱”,这个阶段的任务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了。第二步是“实现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布“初步实现小康”,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这个任务也完成了。第三步是“实现现代化”,一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看,可以这样说,新发展阶段是从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进军阶段,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跃升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二是新发展理念,这是规划《建议》的根本遵循。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就是在这次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6年1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项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再一次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要求:“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发展新阶段,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体量世界第二,国家步入中等发达,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的质量上。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这个“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语),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系统观念,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指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需求双向推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中国人民,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新发展格局,这是规划《建议》的重大战略。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在《建议》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实际,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按照“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参与国际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中央及时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按照“三去一降一补”和“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然而,一方面是国内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等“卡脖子”问题突出,原来的较为粗放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是随着新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冲击影响,以及逆全球化趋势对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冲击导致的巨大风险,现有的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需要我们主动适应变化,睿智顺势而为,从国内讲,就是要将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扩大内需,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国际看,就是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抗风险韧性、可持续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必须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形成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三、乘势而上:把握大局大势,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规划《建议》已经制定,战略任务也已指明。位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018年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2021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进入发展新阶段,乘势而上,锲而不舍实现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当前最重大的战略任务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们的工作。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二是推进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实现供需良性互动,着力优化供给结构和改善供给质量,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三是推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释放农村农民的需求、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供优势产品、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及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五是推进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更充分就业;六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左)云南大学教授熊思远 (右)华讯头条云南中心主任赵永忠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逐条逐段领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突出领会好重点和创新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文稿:熊思远 赵永忠)
注:本文的写作,参考并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还参考并学习2020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