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编辑 吴文秀)在期待与盼望中,12月13日,邵阳县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共读活动第五期,在语文教师伍燕妮通过广播向全校师生分享她阅读心得中缓缓而来。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尽挣扎向来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与抉择的。英国小说家毛姆笔下的《月亮与六便士》正是对这样故事的展开讲述,月亮代表遥不可及、崇高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世俗的名利。将两个看似对立面的象征事物并立,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故事便是围绕这个矛盾的中心铺陈开来。
故事主人公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那个毅然决然选择了“月亮”的男人的原型就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一个年近不惑的大叔,做着收入不菲的证券工作,有一个温柔大方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住着令人羡慕的大房子,拥有着体面的社会地位。在外人看来毫无征兆地,他放弃了所拥有的一切,不顾妻子与儿女,旁观者的责骂和所有人都嗤之以鼻的作品去远方追求他的绘画梦想。他身无分文,穷困潦倒,辗转多地,生命的后半段住在一座孤岛,在那有了另外的妻儿,与世隔绝,没卖出过一幅画,终日疾病缠身,最终痛苦死去,而生平最满意的作品也被自己一把火烧掉,永世不得相传,即便最终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也是他死去很久以后的事了。而在他自己看来,他只是对世俗的眼光置若罔闻,抛开道德的束缚,追寻艺术的国度。在他的内心世界只有投入作画,心无旁骛。绘画的愉悦让他忘记了身体的疼痛,他一刻不愿停歇地创作,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此生最满意的作品,并将它带到坟墓,实现了灵魂与肉体的真正共存。天才和俗世的凡人的观念果然都很难相互理解,似乎天才并不意愿人们真的认同他们,总是持着散漫不羁的态度,言语尖刻,显得不近人情,确实有些让人恼怒,被当做异类、疯子也是常有的事。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便是这样的天才,这也是在死后,他的作品被认可,人们才意识到的。我想,不能算作是他抑或是他的作品的悲哀,于他个人而言,他的价值追求倾注在了他热爱的画作上,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他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灵感。
别人的人生都是在做加法,而他却在做减法。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被一些标签,身份束缚,迫于无奈我们必须为此运用些手段来加固这样的镣铐,即便冰冷刺骨,而查尔斯偏是蔑视世俗对他的刻薄谴责。这样的人的确无耻,横行野蛮,自私,但他真的是十恶不赦吗?我想,恐怕连他自己也不在乎吧。“我不得不画。”这是他以为的最荒唐却实在如此的理由。就是再对他有成见,在见到了还有个人对一件事有这般的热爱也恨不起来了。这样看来,查尔斯最后的时光在他去世后才被看作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显得淡然平静。坐在自己绘的满墙壁画旁,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就好像置身凉风习习的海岛沙滩。对艺术,他完成了自我救赎。人间,他走了一遭,又赤条条走了,独留世人对他姗姗来迟的敬畏传颂。他应是不会怪罪的罢。
《月亮与六便士》它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更加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多少人只是抬头胆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这一生,我们该怎么选才不后悔?读完本书我会发现,人生就是一个一边拥有一边失去的过程。没有两全其美,顾此失彼才是人生常态。满地都是六便士,有人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们生而平凡,可能放在人群中便会黯然隐匿,若失去了热爱,生活可能不过是一潭死水。指缝溜过下课的间隙,闭着眼冥想或无事发呆时,心中是否有个声音催促你寻找那轮皎月。至于六便士,人活于世,能够实现理想已然是难得,用生活的方式创造美,为了所谓生活奔波并从中习得快乐,同样是仰望星空。追逐月亮,你可以选择舍弃俗世,也可以选择与现实共舞,关键在于心之所向,殊途亦可同归。无论是屈从于现实还是仰望星空,我们要做的就是审视自己的内心,努力成为自己。不随意评判,也不妄自菲薄,尊重各人的生活方式。不骄不躁,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愿每个人都能手握六便士,心中有月亮,全力以赴,人生有万般的精彩,过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就是漂亮的人生。
在光阴里与文字相遇
世间的文字走出纸张,与伍燕妮老师和她的学生于图书一角相遇,这种相遇,没有抑扬,没有顿挫,有的是静静的,随着时间的流淌,流入心灵最深处。
推荐理由
《月亮与六便士》中讲述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也许就是想告诉你:嘿,别忘了你也有梦想,捡起六便士后,别忘了偶尔看看月亮,它会让你得到久违的快乐。一昧地捡起地上的六便士,就失去了抬头看月亮的机会,这是斯特里克兰德长久以来的困境,也是大多数人的悲哀。